首页 > 内科 > 呼吸内科 > 病毒性感染

急性消化道出血怎么办

| 1人回答 | 78次阅读

问题描述:
急性消化道出血怎么办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陈国栋
陈国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急性消化道出血可通过禁食补液、药物治疗、内镜下止血、血管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急性消化道出血通常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道肿瘤、药物损伤等原因引起。

1、禁食补液

急性期需绝对禁食,通过静脉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维持循环稳定。使用生理盐水快速扩容时需监测中心静脉压,血红蛋白低于70g/L应考虑输血治疗。同时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观察引流液性状变化。

2、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注射液可抑制胃酸分泌,生长抑素类似物如醋酸奥曲肽注射液能降低门静脉压力。对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可联用血管收缩药物如盐酸特利加压素注射液。止血药物如蛇毒血凝酶注射液适用于弥漫性渗血。

3、内镜下止血

急诊胃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后,可采用钛夹夹闭血管残端、局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氩离子凝固术等方法止血。食管静脉曲张者可实施套扎术或组织胶注射,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可行热探头电凝治疗。

4、血管介入治疗

对于内镜治疗失败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定位出血血管,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出血动脉。门静脉高压患者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降低门脉压力,控制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

5、手术治疗

持续出血危及生命时需外科干预,胃十二指肠溃疡可选择胃大部切除术,贲门黏膜撕裂实施缝合修补术,恶性肿瘤出血需根治性切除。术中进行术中内镜检查可提高出血点定位准确性。

出血控制后需逐步恢复流质饮食,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康复期应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整可能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使用。长期随访监测血红蛋白和粪便潜血,肝硬化患者需定期评估门静脉高压情况。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应立即平卧并禁食,及时拨打急救电话转运至有消化内镜条件的医疗机构。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一岁半宝宝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一岁半宝宝拉肚子可能由饮食不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乳糖不耐受、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液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处理。

1、饮食不当

宝宝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摄入过多生冷食物、高糖食物或突然改变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家长需暂停添加新辅食,喂养时注意食物温度适宜,可暂时改为米汤、稀粥等易消化食物。若症状持续,需就医排除其他病因。

2、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是婴幼儿腹泻常见原因,多伴随发热、呕吐。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可能引起脱水。家长需注意补充口服补液盐,保持臀部清洁。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严重时需静脉补液。

3、细菌感染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会导致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需通过大便常规检查确诊,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家长切勿自行使用止泻药,需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同时做好奶瓶餐具消毒。

4、乳糖不耐受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常见于腹泻后,表现为喝奶后腹胀、腹泻加重。家长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或添加乳糖酶制剂。待肠道功能恢复后,逐渐过渡回常规喂养。长期腹泻需排查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必要时进行饮食调整。

5、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力低下可能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腹泻多为绿色稀便。医生可能推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酪酸梭菌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剂。家长需注意避免与抗生素同服,喂养含益生元的食物如香蕉、燕麦等帮助菌群恢复。

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精神状态、尿量和体温变化,预防脱水可少量多次喂服补液盐。腹泻期间保持臀部干燥,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红臀。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逐渐恢复饮食时优先选择淀粉类食物。若出现持续发热、血便、嗜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