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9次阅读
小儿疝气可能是由腹壁发育不全、腹压增高、遗传因素、外伤或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可通过保守观察、疝气带固定、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或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
胎儿期腹壁肌肉发育薄弱可能导致腹股沟区域形成缺损,腹腔内容物易从此处突出形成疝气。患儿表现为腹股沟或阴囊出现时隐时现的包块,哭闹时包块增大。对于1岁以下婴幼儿,若无嵌顿风险可暂不处理,多数随生长发育自行愈合。家长需避免让患儿剧烈哭闹,减少腹压增高因素。
长期便秘、慢性咳嗽或排尿困难等导致腹压持续增高,可能诱发或加重疝气。患儿除局部包块外,可能伴有排便费力、阵发性咳嗽等症状。家长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缓解便秘,或使用氨溴索口服液控制咳嗽。
结缔组织发育异常相关基因突变可能增加疝气发生概率,此类患儿常伴有其他部位组织松弛表现。若直系亲属有疝气病史,新生儿期应加强腹股沟区域检查。发现包块时可使用疝气带临时固定,但需每日检查皮肤状况,防止压迫损伤。
腹部外力撞击或医源性损伤可能破坏腹壁结构完整性,形成创伤性疝气。患儿有明确外伤史,局部可能伴有淤青或压痛。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若缺损较大或持续不愈需考虑择期行疝修补术,可采用聚丙烯补片进行无张力修补。
腹腔内感染可能导致腹壁组织炎性坏死,继发疝气形成。患儿除包块外还可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等表现,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感染控制后3-6个月再评估手术指征。期间家长需监测体温变化,保持切口清洁干燥。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避免让患儿剧烈哭闹或长时间站立,保持大便通畅,选择易消化食物。术后恢复期需限制跑跳等剧烈活动1-3个月,定期复查超声观察修复情况。若发现包块突然增大变硬、伴呕吐或血便等嵌顿症状,须立即就医处理。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后预后良好,但需注意术后仍有复发可能。
儿童白血病早期可能出现发热、乏力、面色苍白、皮肤瘀斑、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主要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两类,需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
发热是儿童白血病常见早期表现,多为不规则低热或持续高热,与正常感染性发热不同,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发热可能与白血病细胞浸润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继发感染有关。家长需注意观察发热是否伴随其他异常症状,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掩盖病情。
患儿常出现明显乏力、活动耐力下降,轻微活动即感疲倦,与贫血导致组织缺氧有关。可能伴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消耗性症状。家长发现孩子持续精神萎靡时,应记录具体表现及持续时间,就医时向医生详细描述。
进行性贫血会导致皮肤黏膜苍白,以甲床、眼睑结膜苍白最明显,严重时可出现心悸、气促。家长可对比孩子既往面色照片,观察苍白是否进行性加重。贫血程度与白血病类型、病程进展相关,需通过血常规检查确认。
血小板减少会引起皮肤黏膜出血倾向,表现为四肢皮肤不明原因瘀点、瘀斑,刷牙时牙龈渗血,轻微磕碰后淤青难消。家长需检查孩子躯干、四肢是否有新发出血点,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外伤出血。
约半数患儿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肿大的淋巴结质地偏硬、活动度差。家长触摸时需注意记录肿大淋巴结的数量、大小、硬度变化,这些信息对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发现上述症状时,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到儿科或血液科就诊,完善血常规、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等检查。治疗期间需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避免感染;饮食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定期监测体温和出血倾向。严格遵医嘱进行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可擅自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