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5次阅读
骨髓炎检查阳性通常提示存在骨髓感染,可能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侵入骨骼引起。骨髓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主要有血常规异常、局部红肿热痛、X线骨质破坏、磁共振显示骨髓水肿、病原学培养阳性等依据。
1、血常规异常
骨髓炎急性期血常规常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和血沉明显增快。这些指标反映机体存在急性炎症反应,但需注意慢性骨髓炎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贫血或指标正常。
2、局部红肿热痛
病变部位通常出现持续性疼痛、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及明显压痛,活动受限。儿童可能表现为拒触患肢或跛行,部分患者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这些体征提示局部存在化脓性炎症过程。
3、X线骨质破坏
早期X线可能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发病2周后逐渐出现骨膜反应、骨质疏松或虫蚀样骨质破坏。慢性期可见死骨形成、骨包壳及窦道。X线检查对判断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
4、磁共振骨髓水肿
磁共振能早期发现骨髓水肿信号,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该检查对软组织脓肿、骨膜下脓液积聚的显示优于CT,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5、病原学培养阳性
通过血培养、穿刺液培养或术中取材培养获得病原体是确诊金标准。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则提示骨结核。药敏试验可指导抗生素选择。
确诊骨髓炎后需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急性期通常需要静脉给药4-6周,慢性病例可能需手术清创。治疗期间应保证高蛋白饮食促进组织修复,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患肢制动减轻疼痛,康复期逐步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影像学评估疗效,避免转为慢性骨髓炎。出现持续发热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