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感冒发烧时感觉冷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寒战反应、末梢循环不足等因素有关。感冒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发热是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生理反应。
1、体温调节紊乱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原刺激后,将体温调定点升高至超过实际体温。此时机体通过收缩皮肤血管减少散热,同时骨骼肌不自主收缩产热,表现为畏寒、寒战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连花清瘟胶囊等药物退热。
2、寒战产热反应
寒战是肌肉快速节律性收缩的生理现象,能显著增加热量产生。发热初期寒战可能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伴随皮肤苍白、起鸡皮疙瘩等表现。需注意保暖并补充温水,避免使用酒精擦浴等强制降温措施。
3、末梢循环障碍
发热时血液优先供应核心脏器,导致四肢末梢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患者可能手足冰凉但躯干灼热,这种体表温度差异会强化寒冷感。可用40℃左右温水泡脚改善循环,禁止使用电热毯过度升温。
4、炎症介质作用
病毒感染的炎症反应释放前列腺素E2等介质,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儿童可能出现高热惊厥,此时需紧急就医。成人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金花清感颗粒、清开灵口服液等抗炎药物。
5、代谢率变化
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加约13%。快速能量消耗可能导致相对低血糖,加重寒冷不适感。建议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饮品,发热期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
发热期间应穿着透气棉质衣物,保持室温20-24℃。饮食选择粥类、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饮食加重代谢负担。若寒战持续超过2小时或体温超过39℃不退,需及时排查流感、肺炎等继发感染。恢复期可能出现多汗现象,需及时更换衣物预防着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