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7次阅读
CT一般可以检查出脑血栓,但早期或微小血栓可能漏诊。脑血栓的影像学诊断需结合CT平扫、增强CT或MRI等检查综合判断血栓位置、范围及脑组织损伤程度。
CT平扫对急性期脑血栓的检出率较高,发病6小时后脑组织低密度影可逐渐显现,典型表现为血管分布区楔形低密度灶,合并出血时可见高密度影。对于基底节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等常见部位的血栓,CT能清晰显示梗死灶范围。增强CT通过造影剂可进一步观察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评估侧支循环状态。但对于脑干、小脑等后颅窝部位,因骨骼伪影干扰,CT分辨率可能受限。
发病24小时内的超急性期脑血栓,CT可能仅见轻微脑沟变浅或灰白质分界模糊,此时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直径小于5毫米的腔隙性梗死或皮层小梗死灶易被忽略。部分慢性期脑血栓患者CT仅显示软化灶,无法区分新旧梗死。对于此类情况,MRI的DWI序列可更早更敏感地检出缺血病灶,CTA或MRA则能直观显示血管病变。
怀疑脑血栓时应尽早就医,除影像学检查外还需结合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综合诊断。急性期患者需监测血压血糖,避免剧烈活动,遵医嘱使用阿替普酶注射液、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恢复期应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循序渐进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侧脑室增宽通过核磁共振检查通常可以明确诊断,但需结合临床评估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侧脑室增宽可能与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萎缩、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
核磁共振检查能清晰显示侧脑室结构,测量其宽度,并观察周围脑组织情况。对于轻度增宽,核磁共振可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如肿瘤或出血。若发现脑室系统对称性增宽伴脑沟加深,可能提示脑萎缩。当存在导水管狭窄或第四脑室出口阻塞时,核磁共振能准确识别梗阻部位。部分病例还可通过脑脊液电影成像评估脑脊液动力学。
少数情况下需结合胎儿期超声复查结果或脑脊液穿刺化验辅助诊断。对于遗传代谢性疾病导致的侧脑室增宽,可能需补充基因检测。某些一过性生理性增宽在随访复查中可能恢复正常,此时核磁共振表现会随时间变化。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孕期发现侧脑室增宽需定期监测超声。避免剧烈运动或头部撞击,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神经系统恢复。若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必要时需神经外科会诊评估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