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液体复苏、手术治疗、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肿瘤压迫、粪石堵塞等原因引起。
胃肠减压是肠梗阻的基础治疗手段,通过插入鼻胃管或肠管引流胃肠内容物,降低肠腔内压力。该方法能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早期。操作需由医护人员执行,避免导管误入气道或造成黏膜损伤。减压期间需监测引流液性状和量,若出现血性液体需警惕肠缺血。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无血运障碍的肠梗阻,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注射液预防感染、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解除肠管痉挛、甘油灌肠剂软化粪便。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禁用于绞窄性肠梗阻。用药期间需观察腹痛是否加重,出现腹膜刺激征需立即停药。
肠梗阻患者因呕吐和禁食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通过静脉补液纠正。常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补充细胞外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提供能量,必要时补充氯化钾注射液。补液量和速度需根据尿量、中心静脉压调整,老年患者需警惕心肺负荷过重。
对于绞窄性肠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需行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外科干预。手术可解除机械性梗阻因素,但术后可能并发肠瘘或再粘连。术前需完善腹部CT评估梗阻部位,术后需持续胃肠减压直至肠功能恢复。
肠梗阻缓解后需逐步恢复饮食,初期选择肠内营养粉剂等低渣流食,后期过渡至低纤维饮食。严重营养不良者可短期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进行肠外营养。营养支持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过早摄入高纤维食物诱发再梗阻。
肠梗阻患者治疗期间需绝对禁食,症状缓解后应从清流质饮食开始逐步过渡,如米汤、藕粉等低纤维食物。恢复期避免食用豆类、坚果等粗纤维食品,少食多餐减轻肠道负担。每日记录排便及排气情况,适当床上活动促进肠蠕动,若出现腹痛加剧或停止排气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腹部超声,预防肠粘连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