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肿瘤科 > 肿瘤综合科

纵隔肿瘤小细胞癌是怎么回事

| 1人回答 | 89次阅读

问题描述:
纵隔肿瘤小细胞癌是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陈健鹏
陈健鹏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纵隔肿瘤小细胞癌可能由吸烟、环境致癌物暴露、基因突变、内分泌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干预。

1、吸烟:

长期吸烟是主要诱因,烟草中尼古丁等物质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需彻底戒烟,配合支气管镜监测,药物可选依托泊苷、顺铂、卡铂等化疗方案。

2、环境暴露:

接触石棉或放射性物质可能诱发细胞癌变,表现为胸痛、咳嗽加重。需脱离污染环境,使用环磷酰胺联合阿霉素化疗,同步进行肺部放射治疗。

3、基因突变:

RB1或TP53等抑癌基因缺失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常见于快速生长的纵隔肿块。建议基因检测后采用安罗替尼靶向药物,联合伊立替康控制进展。

4、内分泌异常:

异位ACTH分泌综合征等内分泌紊乱可促进肿瘤生长,伴随库欣样体征。需检测激素水平,使用奥曲肽调控内分泌,必要时行肾上腺切除术。

确诊后需限制高脂饮食,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定期复查胸部增强CT评估治疗效果。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靶向药有哪些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靶向药物主要有帕唑帕尼、舒尼替尼、依维莫司、厄洛替尼等。靶向治疗需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个体化选择,严格遵医嘱用药。

1、帕唑帕尼

帕唑帕尼是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适用于进展期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和蛋白尿。

2、舒尼替尼

舒尼替尼通过阻断肿瘤血管生成发挥作用,对部分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患者有效。用药期间需监测左心室功能及甲状腺功能。

3、依维莫司

依维莫司是mTOR通路抑制剂,可用于NF1相关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二线治疗。可能引发口腔炎和高血糖等副作用。

4、厄洛替尼

厄洛替尼针对EGFR信号通路,对部分表达EGFR的肿瘤有效。使用前需进行基因检测确认靶点表达情况。

靶向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疗效,配合营养支持改善生活质量。所有药物均需在肿瘤科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