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9次阅读
全口义齿排牙前需要进行口腔检查、颌位关系检查、面部形态检查、咬合功能检查以及全身健康状况评估等检查。
1、口腔检查
口腔检查主要观察牙槽嵴形态、黏膜状况以及唾液分泌情况。牙槽嵴低平或吸收严重会影响义齿固位,黏膜炎症或溃疡需要先治疗再排牙,唾液分泌过少可能导致义齿摩擦不适。医生会使用口腔镜、探针等工具全面评估口腔条件,必要时建议进行曲面断层片检查。
2、颌位关系检查
通过蜡堤记录确定垂直颌间距离和水平颌位关系。垂直距离过高可能引起颞下颌关节不适,过低会影响咀嚼效率。水平关系错误会导致义齿不稳定或面部变形。医生会使用颌叉、面弓等器械辅助测量,确保重建的咬合关系符合生理位置。
3、面部形态检查
评估面部轮廓、唇部支撑及笑线位置。牙槽骨吸收会导致下面部高度降低,排牙时需要恢复合适的唇部丰满度。前牙排列位置会影响发音和笑容美观度,医生会参考患者原有照片或通过试排牙蜡型确认最佳美学效果。
4、咬合功能检查
通过咬合纸、硅橡胶等材料记录咀嚼运动轨迹。全口义齿需要建立平衡咬合,避免侧向受力时义齿翘动。后牙区牙尖斜度及中央窝深度会影响咀嚼效率,医生会模拟各种功能运动来调整咬合接触。
5、全身健康评估
了解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系统性疾病情况。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响伤口愈合,骨代谢异常可能加速牙槽骨吸收。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口腔肌肉协调性,需要特别设计义齿边缘形态。医生会结合病史调整治疗方案。
佩戴全口义齿后需要保持口腔卫生,每日用软毛刷清洁义齿,睡前取出浸泡在清水中。初期可能出现发音不清或咀嚼不适,需逐步适应。定期复查调整咬合,避免牙槽嵴局部受压。饮食应从软食开始过渡,避免过硬或粘性食物。出现明显压痛或溃疡应及时就诊,不要自行修磨义齿。
智齿拔除一周后牙龈仍肿胀可能与术后正常恢复过程或感染有关。多数情况下术后1-3天肿胀达高峰,5-7天逐渐消退;若持续肿胀超过7天需警惕干槽症、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智齿拔除后牙龈肿胀是常见的术后反应,通常与创伤性炎症有关。手术过程中器械对软组织的牵拉、骨组织的轻微损伤会引发局部充血水肿,这种生理性肿胀在术后24-72小时达到高峰,表现为牙龈轻微发硬、按压疼痛。随着创口愈合,肿胀会在5-7天内明显缓解。此阶段可配合冰敷减轻水肿,避免频繁漱口或触碰创面,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减少对伤口的刺激。若伴随轻微渗血或异味,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每日2-3次有助于保持口腔清洁。
当肿胀持续超过一周并伴随剧烈疼痛、腐臭味或发热时,需考虑病理性因素。干槽症表现为拔牙窝空虚、腐坏血凝块脱落,疼痛放射至耳颞部,需由医生清创后填塞碘仿纱条。细菌感染常见于口腔卫生不良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见牙龈充血化脓、颌下淋巴结肿大,需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联合甲硝唑片抗感染治疗。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可能出现愈合延迟,表现为肿胀迁延不愈伴肉芽组织增生,需控制基础疾病同时进行局部引流。
术后应保持口腔卫生但避免用力漱口,48小时后可轻柔刷牙避开手术区。出现持续加重的肿胀、跳痛或张口受限时须及时复诊,术后2周内避免吸烟饮酒及辛辣食物。定期使用生理盐水含漱有助于减少菌斑堆积,若肿胀伴随体温超过38℃或颌面部明显膨隆,需排除颌间隙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