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智齿拔除一周后牙龈仍肿胀可能与术后正常恢复过程或感染有关。多数情况下术后1-3天肿胀达高峰,5-7天逐渐消退;若持续肿胀超过7天需警惕干槽症、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智齿拔除后牙龈肿胀是常见的术后反应,通常与创伤性炎症有关。手术过程中器械对软组织的牵拉、骨组织的轻微损伤会引发局部充血水肿,这种生理性肿胀在术后24-72小时达到高峰,表现为牙龈轻微发硬、按压疼痛。随着创口愈合,肿胀会在5-7天内明显缓解。此阶段可配合冰敷减轻水肿,避免频繁漱口或触碰创面,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减少对伤口的刺激。若伴随轻微渗血或异味,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每日2-3次有助于保持口腔清洁。
当肿胀持续超过一周并伴随剧烈疼痛、腐臭味或发热时,需考虑病理性因素。干槽症表现为拔牙窝空虚、腐坏血凝块脱落,疼痛放射至耳颞部,需由医生清创后填塞碘仿纱条。细菌感染常见于口腔卫生不良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见牙龈充血化脓、颌下淋巴结肿大,需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联合甲硝唑片抗感染治疗。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可能出现愈合延迟,表现为肿胀迁延不愈伴肉芽组织增生,需控制基础疾病同时进行局部引流。
术后应保持口腔卫生但避免用力漱口,48小时后可轻柔刷牙避开手术区。出现持续加重的肿胀、跳痛或张口受限时须及时复诊,术后2周内避免吸烟饮酒及辛辣食物。定期使用生理盐水含漱有助于减少菌斑堆积,若肿胀伴随体温超过38℃或颌面部明显膨隆,需排除颌间隙感染可能。
口舌生疮牙痛可能与维生素缺乏、口腔溃疡、牙周炎、疱疹性口炎、灼口综合征等因素有关。这些情况通常表现为口腔黏膜破损、牙龈红肿、疼痛加剧等症状,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维生素缺乏
长期饮食不均衡导致维生素B2或维生素C缺乏时,可能引发口腔黏膜脆弱性增加,伴随口角炎或舌面裂纹。日常可通过增加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食物补充营养,若症状持续可遵医嘱服用维生素B2片、维生素C颗粒等药物。
2、口腔溃疡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常见病因,与局部创伤、免疫异常相关,溃疡面呈圆形凹陷伴周围充血。建议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局部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缓解炎症,疼痛明显时可短期涂抹醋酸地塞米松口腔贴片。
3、牙周炎
牙菌斑堆积引发的慢性炎症可辐射至周围软组织,表现为牙龈出血、牙齿松动伴口腔黏膜红肿。需通过超声洁治清除牙结石,配合使用甲硝唑口腔粘贴片、西吡氯铵含片控制感染,日常需加强巴氏刷牙法清洁。
4、疱疹性口炎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导致口腔内簇集性小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常伴随发热症状。可遵医嘱口服阿昔洛韦分散片抗病毒,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局部喷涂,注意避免接触传播。
5、灼口综合征
更年期女性多见,与神经感觉异常相关,表现为口腔烧灼感但无器质性病变。建议保持口腔湿润,避免焦虑情绪,必要时使用谷维素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疼痛显著时可短期服用普瑞巴林胶囊。
日常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减少黏膜刺激,避免过烫或过硬食物。建议每日饮用适量温水,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若溃疡超过两周未愈、伴随持续发热或淋巴结肿大,应及时就诊排查白塞病等系统性疾病。注意观察疼痛是否放射至耳部或头部,以排除三叉神经痛等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