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5次阅读
登革热确诊需进行血常规、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登革热抗体检测、肝功能检查及凝血功能检查等五项核心检测。
1、血常规
血常规是登革热筛查的基础项目,典型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降低。发病初期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病程第3-6天可见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时需警惕出血风险。该检查可动态监测病情进展,每日重复检测有助于判断疾病转归。
2、病毒核酸检测
采用RT-PCR方法检测血清中登革热病毒RNA,在发病1-5天内检出率最高。该检测能特异性识别病毒血清型(DENV-1至DENV-4),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阳性结果可确诊现症感染,但需在专业实验室操作,采样后应低温保存送检。
3、抗体检测
通过ELISA法检测IgM/IgG抗体,IgM抗体在发病3-5天后出现,持续2-3个月。IgG抗体在恢复期显著升高。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需注意与寨卡病毒、黄热病病毒等黄病毒属的交叉反应可能影响结果判断。
4、肝功能检查
多数患者会出现转氨酶轻度至中度升高,AST升高常较ALT明显。严重病例可见胆红素水平增高,提示肝脏损伤。该检查对评估器官功能损害程度具有重要价值,异常结果需警惕重症化倾向,必要时应增加检测频次。
5、凝血功能检查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登革热可能引发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和纤维蛋白原降低。这些指标异常与出血症状密切相关,对重症登革热(如登革出血热)的早期识别具有预警作用。
确诊登革热后应严格防蚊隔离,卧床休息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饮食宜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过硬、过热饮食加重口腔或消化道出血风险。恢复期可逐步增加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帮助体力恢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腹痛、呕血或意识改变等预警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日常需做好居家灭蚊工作,清除积水容器,使用蚊帐和驱蚊剂等防护措施。
五月龄宝宝拉肚子时能否接种疫苗需根据腹泻原因和严重程度决定。若为轻微腹泻且无发热、脱水等症状,通常可正常接种疫苗;若腹泻由急性感染引起或伴随其他不适,建议暂缓接种。
宝宝因饮食不当、腹部受凉等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轻度腹泻,排便次数略有增加但精神状态良好,无呕吐或低热,此时接种疫苗一般不会加重症状或影响疫苗效果。但需确保接种后加强护理,少量多次补充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接种部位沾水,密切观察体温及大便性状变化。
当腹泻由轮状病毒、细菌性肠炎等感染导致,出现水样便每日超过5次、持续发热、精神萎靡或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时,应推迟疫苗接种。感染期接种可能加重免疫系统负担,影响抗体产生效率,同时可能干扰对疫苗不良反应与感染症状的鉴别。需待腹泻完全缓解3-5天后再补种疫苗。
无论是否接种疫苗,腹泻期间都应继续母乳喂养或按需喂食配方奶,避免高糖饮食。若出现血便、持续呕吐、囟门凹陷等需立即就医。疫苗接种前建议家长详细告知医生宝宝近期的健康状况、用药史及过敏史,由专业人员评估后决定接种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