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怎么治疗

| 1人回答 | 65次阅读

问题描述: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怎么治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陆海英
陆海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可通过药物降颅压、手术减压、改善脑循环、控制原发病等方式治疗。颅内压增高通常由脑水肿、颅内肿瘤、脑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等原因引起。
1、药物降颅压:甘露醇注射液是常用的降颅压药物,通常使用20%的浓度,每次125-250ml静脉滴注,每6-8小时一次。呋塞米注射液可辅助利尿,常用剂量为20-40mg静脉注射。甘油果糖注射液也可用于降颅压,每次25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手术减压: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颅内压增高,可考虑进行去骨瓣减压术或脑室引流术。去骨瓣减压术通过去除部分颅骨降低颅内压,脑室引流术则通过引流脑脊液缓解压力。
3、改善脑循环:尼莫地平片可用于改善脑循环,常用剂量为每次30mg,每日3次口服。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也可改善脑血流,常用剂量为每次10-20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4、控制原发病:颅内肿瘤患者需根据肿瘤性质选择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脑出血患者需控制血压,必要时进行血肿清除术。脑梗死患者需进行溶栓或抗血小板治疗。颅内感染患者需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5、监测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瞳孔、血压、心率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治疗期间需注意营养支持,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鸡蛋羹、牛奶、米粥等。适当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刺激。定期复查头颅CT或MRI,评估治疗效果。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婴儿大脑为什么不怕摔

婴儿大脑不怕摔的现象与其生理结构和发育特点密切相关。婴儿的颅骨尚未完全闭合,具有较高的柔韧性,能够有效缓冲外力冲击。同时,婴儿的脑组织含水量较高,质地柔软,对外力的耐受性较强。婴儿的头部相对身体比例较大,重心较低,摔落时头部着地的概率较低。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为迟钝,减少了摔落带来的不适感。婴儿的肌肉和韧带较为松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摔落时的冲击力。 1、颅骨柔韧:婴儿的颅骨由多块骨片组成,骨片之间存在缝隙,这种结构使得颅骨具有较高的柔韧性,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缓冲冲击力,减少对大脑的损伤。 2、脑组织柔软:婴儿的脑组织含水量较高,质地柔软,这种特性使得脑组织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形变,减少冲击力对脑组织的直接损伤,提高对外力的耐受性。 3、头部比例:婴儿的头部相对身体比例较大,重心较低,这种生理特点使得婴儿在摔落时头部着地的概率较低,减少了头部直接受到冲击的风险。 4、神经系统发育: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为迟钝,这种特性使得婴儿在摔落时感受到的不适感较少,减少了摔落带来的心理压力。 5、肌肉韧带松弛:婴儿的肌肉和韧带较为松弛,这种生理特点使得婴儿在摔落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冲击力,减少对大脑的直接冲击,降低摔落带来的损伤风险。 婴儿在摔落时虽然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但家长仍需注意婴儿的安全,避免摔落带来的潜在风险。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加强婴儿的监护,使用安全座椅、婴儿床等防护措施,减少摔落的发生。同时,家长应关注婴儿的生长发育,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婴儿的神经系统和骨骼发育正常。在饮食方面,家长应保证婴儿摄入充足的营养,特别是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的健康发育。运动方面,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婴儿进行翻身、爬行等动作,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