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婴儿胀气时适当进行推拿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但需由专业人员操作或家长在医生指导下学习正确手法。婴儿胀气多与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喂养方式不当等因素有关,推拿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促进胃肠蠕动。
推拿对功能性胀气可能有一定改善作用。中医认为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促进肠道气体排出,配合揉按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能调节脾胃功能。临床观察发现,轻柔的腹部按摩可减少婴儿哭闹时长,但需注意手法需轻柔缓慢,每次操作不超过10分钟。部分家长反馈推拿后婴儿排气增多、腹部紧张感减轻。
严重胀气或伴随其他症状时不建议依赖推拿。若婴儿出现呕吐、血便、持续哭闹超过3小时或发热,需立即就医排除肠套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急症。早产儿、低体重儿或存在先天消化道畸形者,推拿可能加重病情。某些特殊穴位如囟门区域禁止按压,错误手法可能导致软组织损伤。
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学习正规婴儿抚触手法,哺乳后竖抱拍嗝15-20分钟,采用飞机抱姿势帮助排气。配方奶喂养需检查奶嘴孔大小,避免吸入过多空气。可配合热敷腹部促进肠蠕动,但温度不超过40℃。若胀气反复发作或加重,应及时就诊儿科或小儿消化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童推拿可作为过敏性鼻炎的辅助治疗手段,主要手法有开天门、推坎宫、揉迎香穴、按揉风池穴、捏脊等。过敏性鼻炎多由遗传因素、环境过敏原刺激、免疫功能异常等引起,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症状。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配合推拿治疗,并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
用拇指指腹从眉心向发际线方向直推50-100次,可疏风解表、镇静安神。该手法对鼻塞头痛效果明显,操作时需保持指甲圆润以防划伤皮肤。推拿前可配合温热毛巾敷额部以增强效果。
双手拇指从眉心沿眉弓向太阳穴分推30-50次,能缓解眼鼻交界处痒感。操作时力度需均匀轻柔,皮肤发红即止。合并结膜充血时可配合睛明穴按压。
食指指腹按揉鼻翼两侧迎香穴1-2分钟,能通利鼻窍。该穴位对缓解鼻塞流涕效果显著,操作时可配合薄荷油稀释后涂抹。注意避开鼻部痤疮或破损皮肤。
拇指按压枕后风池穴配合揉动1分钟,可祛风散寒。适用于受凉后加重的鼻痒喷嚏,操作时需托住儿童头部保持稳定。发热患儿禁用此手法。
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捏提皮肤3-5遍,能调节免疫功能。建议晨起空腹时操作,皮肤有湿疹或损伤时应暂停。可配合玉屏风颗粒增强体质调节效果。
日常需保持室内湿度40%-60%,每周高温清洗床品,避免饲养毛绒宠物。急性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糖浆、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药物。推拿治疗每日1次,7天为1疗程,建议连续2-3个疗程观察效果,若症状无改善或出现耳痛、黄脓涕等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柑橘类水果,避免冷饮及辛辣刺激食物。
山东省立医院
小儿腹泻可通过推拿缓解症状,推拿治疗主要有健脾和胃、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辅助止泻等功效。小儿腹泻通常由饮食不当、腹部受凉、感染性肠炎、脾胃虚弱、过敏等因素引起。
推拿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足三里、中脘等,帮助改善脾胃运化功能。脾胃虚弱可能导致食欲减退、大便稀溏,推拿可配合补脾经、揉板门等手法。脾胃功能恢复后有助于减少水样便次数,但需配合饮食调整如少量多餐、避免生冷食物。
顺时针摩腹、分推腹阴阳等手法能促进肠道蠕动平衡。肠道功能紊乱常见于饮食不洁或轮状病毒感染,表现为排便急迫、蛋花样便。推拿可联合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家长需注意观察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
推拿背部脾俞、胃俞等穴位可疏通经络气血。气血运行不畅可能加重腹泻伴四肢发凉,采用捏脊疗法时从尾椎至大椎方向操作。建议家长配合热敷神阙穴,避免推拿后立即进食。
推拿风池、大椎等穴位有助于激发卫气抗病能力。免疫力低下易反复出现感染性腹泻,可辅助使用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推拿治疗期间家长应保持患儿手部清洁,注意奶瓶消毒。
推拿七节骨、龟尾等特定穴位能收敛固涩。适用于久泻不止或直肠脱垂患儿,需配合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急性细菌性肠炎出现脓血便时,应及时就医使用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
推拿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家长不可自行尝试复杂手法。治疗期间保持清淡饮食,可适量食用焦米汤、蒸苹果等收敛性食物。注意观察大便性状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精神萎靡,须立即停止推拿并就医。日常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过度喂养,奶具应每日煮沸消毒。
山东省立医院
腰部疾病推拿治疗主要包括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筋膜炎、腰椎小关节紊乱、急性腰扭伤等疾病。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松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整关节错位等方式缓解症状。
腰肌劳损多因长期姿势不良或过度劳累导致腰部肌肉慢性损伤。推拿可采用滚法、揉法等手法放松腰背部肌肉,配合按揉肾俞、大肠俞等穴位缓解疼痛。急性期需避免剧烈运动,慢性期可结合热敷促进恢复。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推拿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通过牵引、斜扳等手法减轻椎间盘压力,配合腰部拔伸法改善神经压迫症状。严重突出者需结合影像学评估,必要时转骨科治疗。
腰背筋膜炎多与受凉、劳损有关,表现为腰部弥漫性酸痛。推拿以掌根推法、弹拨法松解筋膜粘连,重点处理髂嵴、骶骨边缘等压痛区域。治疗期间需注意腰部保暖,避免久坐久站。
腰椎小关节紊乱常因突然扭转引发,出现腰部活动受限。推拿采用旋转复位法调整关节位置,配合局部按揉缓解肌肉痉挛。急性期过后可通过飞燕式等功能锻炼增强腰部稳定性。
急性腰扭伤多由外力作用导致腰部软组织损伤。推拿初期宜用轻柔手法缓解肌肉痉挛,48小时后可逐步增加按压力度,配合拔罐疗法促进淤血吸收。损伤严重者需排除骨折可能。
推拿治疗腰部疾病需根据具体病症选择手法,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期间应避免提重物、久坐等加重腰部负担的行为,睡眠时可在膝下垫枕保持腰椎生理曲度。日常可通过游泳、平板支撑等运动增强核心肌群力量,预防疾病复发。若推拿后出现疼痛加重或下肢麻木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复查。
中日友好医院
小儿推拿可以辅助缓解胸闷腹胀,但需结合具体病因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胸闷腹胀可能与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小儿推拿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胃肠蠕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轻度积食引起的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小儿推拿对饮食积滞型腹胀效果较明显,常用手法包括顺时针摩腹、分推膻中穴、按揉足三里等,通过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气排便。对于因受凉或饮食不节导致的暂时性腹胀,推拿可配合热敷增强效果,但需注意手法轻柔避免损伤幼儿皮肤。呼吸道感染伴随的胸闷需谨慎操作,避免加重炎症反应,此时推拿应侧重背部肺俞穴的刺激以辅助通气。
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胸闷腹胀不宜单独依赖推拿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肠梗阻等疾病可能出现类似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肺炎、心肌炎等感染性疾病伴随的胸闷更需要抗感染治疗,推拿仅能作为辅助手段。若患儿出现持续呕吐、高热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推拿并就医。
进行小儿推拿前建议家长先观察孩子症状特点,记录腹胀持续时间与伴随表现。推拿后需保持腹部保暖,给予少量温开水,避免立即进食生冷食物。若推拿2-3次未见缓解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到儿科或消化内科就诊,必要时结合血常规、腹部平片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应注意培养孩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控制零食摄入量以减少腹胀发生概率。
山东省立医院
小儿腹泻可通过推拿治疗缓解症状,常用手法有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等。小儿腹泻可能与饮食不当、腹部受凉、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等症状。
补脾经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主要作用于拇指桡侧缘,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该手法有助于健脾和胃,增强脾胃运化功能,适合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操作时需注意力度轻柔,每次推拿100-300次。家长需保持患儿手部清洁,推拿前后可配合热敷腹部。
清大肠手法主要作用于食指桡侧缘,从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该手法能清热利湿、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型腹泻伴有肛门红肿的情况。操作时需沿单一方向推拿200-400次,避免来回摩擦。若患儿皮肤出现发红或不适,家长应立即停止操作。
摩腹是以手掌心对准患儿脐部,顺时针方向环形摩擦的手法。该手法能调和胃肠气机,促进消化吸收,适用于各种类型腹泻。操作时力度需均匀柔和,每次摩腹3-5分钟。家长可在患儿空腹或进食1小时后进行,避免刚吃完饭立即推拿。
揉脐是用中指指腹按揉患儿肚脐的手法。该手法能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对受凉引起的腹泻效果较好。操作时以脐部为中心做小幅旋转揉动,频率约120-160次/分钟,持续2-3分钟。家长需注意患儿腹部保暖,揉脐后可加盖薄毯。
推上七节骨是从尾骨端向第四腰椎方向直线推动的手法。该手法能温阳止泻,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慢性腹泻。操作时用拇指桡侧或食中指指腹向上直推100-200次。家长需观察患儿反应,若出现哭闹抗拒应调整力度或暂停。
小儿腹泻期间家长需注意调整饮食,给予易消化的米汤、稀粥等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可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推拿治疗需每日1-2次,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发热、呕吐、精神差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推拿前后可配合艾灸中脘、神阙等穴位增强疗效,但需由专业医师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