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生儿溶血

博禾精选结果

新生儿溶血病是有什么引发的

由严重溶血所致,生活儿可全身水肿,皮肤苍白,胸腹腔积液,并有心力衰竭表现出。母体的抗体与胎儿的红细胞再次发生反映而引来的同种自动免疫溶血性疾病。换出新生儿体内致敏的红细胞及抗体,阻拦溶血进一步扩张,换出血清胆红素,以防胆红素脑病;消化白蛋白、改正酸中毒可增加血中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可增加胆红素脑病的再次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对孩子的危害比较大,建议家人带孩子到专科复诊,在医生指导下救治。

血液内科新生儿溶血病是怎么发生的

周小凤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常见诱因有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宫内感染、母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该病可通过产前血型抗体筛查、新生儿溶血试验等方式诊断,需及时采取光疗、输血或免疫球蛋白治疗。

1、ABO血型不合

当母亲为O型血而胎儿为A型或B型血时,母体产生的抗A或抗B 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典型表现为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可伴有贫血和肝脾肿大。确诊需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游离抗体检测。治疗主要采用蓝光照射降低胆红素,严重时需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

2、Rh血型不合

Rh阴性母亲怀有Rh阳性胎儿时,胎儿的RhD抗原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在二次妊娠时抗体通过胎盘引发胎儿溶血。症状较ABO溶血更严重,可能出现胎儿水肿或核黄疸。产前需监测母体抗体效价,新生儿可静脉注射Rh免疫球蛋白预防后续妊娠发病,严重病例需换血治疗。

3、红细胞膜缺陷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膜蛋白基因突变会导致红细胞膜稳定性下降,在脾脏内过早破坏。患儿除溶血表现外,外周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轻症补充叶酸即可,重度溶血需脾切除术,术前需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预防感染。

4、宫内感染

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等病原体经胎盘感染胎儿后,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并诱发免疫性溶血。患儿多伴有小头畸形、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血清IgM抗体检测和PCR病原学检查可确诊。除光疗外需联合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输血时需采用CMV阴性血液制品。

5、母体自身免疫病

母体患系统性红斑狼疮时,自身抗核抗体可能攻击胎儿红细胞。这类患儿Coombs试验常呈阳性,可能合并血小板减少和心脏传导阻滞。治疗需权衡使用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同时进行血浆置换清除母体抗体,新生儿期需心电监护。

孕期规范进行血型抗体筛查可早期发现溶血风险,Rh阴性孕妇在流产或分娩后72小时内应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现进展性黄疸时,家长需立即就医监测胆红素水平,哺乳期母亲应避免进食蚕豆等氧化性食物。维持适宜室温减少新生儿能量消耗,注意观察有无嗜睡、拒奶等胆红素脑病先兆症状。

儿科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病机理

周小凤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新生儿溶血症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红细胞破坏加速导致的溶血性疾病,发病机理主要涉及母婴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其他血型系统不合、母体抗体产生及胎儿红细胞破坏等。

1、Rh血型不合

当母亲为Rh阴性而胎儿为Rh阳性时,母体可能产生抗Rh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Rh抗原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被破坏。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通常较为严重,可能发生在第二胎及以后的妊娠中。

2、ABO血型不合

母亲为O型血而胎儿为A型或B型血时可能发生ABO血型不合。母体天然存在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A或B抗原结合,引发溶血反应。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通常较Rh血型不合轻微。

3、其他血型系统不合

除Rh和ABO血型系统外,其他血型系统如Kell、Duffy等血型不合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溶血症。这些血型系统引起的溶血相对少见,但同样可能造成胎儿贫血、黄疸等临床表现。

4、母体抗体产生

母体在妊娠或分娩过程中接触胎儿红细胞后产生相应抗体。这些抗体主要为IgG类抗体,能够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抗体产生的时间和数量直接影响溶血发生的严重程度。

5、胎儿红细胞破坏

母体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后,主要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吞噬破坏。大量红细胞破坏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超过胎儿肝脏处理能力,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和黄疸。严重溶血可导致胎儿贫血、水肿甚至心力衰竭。

对于新生儿溶血症的预防,Rh阴性孕妇可在妊娠28周和分娩后72小时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已发生溶血症的新生儿需根据病情采取光疗、输血或换血等治疗措施。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医护人员需做好产前血型筛查和抗体检测,对高风险孕妇加强孕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