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药方

博禾精选结果

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方法及用药方法

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有座位旋转复位法、侧位侧扳法。还要注意避免久坐不动,平时还得适当活动,还要注意别受寒、外伤、着凉,贴一些止疼的药。

神经内科治疗臭汗中药方

陈秀杉
陈秀杉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治疗臭汗可使用中药方调理,常见方剂有狐臭散、五香丸、除湿止汗汤、清暑益气汤、龙胆泻肝汤等。臭汗多与湿热内蕴、气血不和等因素有关,建议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选用合适方剂。

一、狐臭散

狐臭散由密陀僧、寒水石、冰片等组成,具有清热除湿、敛汗止痒功效,适用于腋下多汗伴异味明显者。该方外用时需将药物研末扑撒患处,可能引起局部皮肤轻微刺激,过敏体质者慎用。使用期间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与金属物品接触。

二、五香丸

五香丸含丁香、木香、沉香等芳香化浊药材,能调理脾胃湿热导致的身体异味。对于饮食肥甘厚味引发的体臭,伴有口苦黏腻症状者较为适宜。丸剂需温水送服,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孕妇及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三、除湿止汗汤

除湿止汗汤以苍术、黄柏、薏苡仁为主药,针对湿热下注型足部臭汗症效果显著。表现为足部多汗黏腻、异味刺鼻,可能伴随皮肤浸渍发白。该方需煎汤内服,可配合枯矾煎水外洗。脾胃虚寒者需调整配伍。

四、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含西洋参、石斛、黄连等,适用于夏季暑湿困脾所致头面多汗异味。常见心烦口渴、汗出如油等症状。该方通过清暑热、益脾气改善代谢紊乱,需注意服药期间避免高温环境,糖尿病患者服用前应咨询医师。

五、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主治肝胆湿热型臭汗,以胁胀口苦、汗液黄渍为特征。方中龙胆草、栀子等可疏肝利胆,黄芩、泽泻帮助清热化湿。服用时需忌酒及辛辣,可能出现大便稀溏等反应,肝功能异常者需慎用。

臭汗患者日常应注意勤换洗衣物,选择棉质透气面料,避免剧烈运动后汗液长时间滞留。饮食宜清淡,减少洋葱、大蒜等辛味食物摄入,可适量饮用金银花露等清热饮品。若异味持续加重或伴随皮疹、溃烂,应及时到中医科或皮肤科就诊,排除代谢性疾病可能。中药调理期间需定期复诊,根据体质变化调整用药方案。

中医治疗痤疮中药方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治疗痤疮的中药方主要有枇杷清肺饮、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当归苦参丸、消风散等,需在中医师辨证后使用。痤疮多与肺胃湿热、血热瘀滞等因素相关,中药治疗需根据个体体质和症状差异调整配伍。

1、枇杷清肺饮

枇杷清肺饮适用于肺经风热型痤疮,表现为红色丘疹伴脓头、面部油腻。方中枇杷叶、桑白皮清肺热,黄连、黄柏泻火解毒。可配合外用黄连膏缓解局部红肿。脾胃虚寒者慎用,可能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

2、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针对热毒炽盛型痤疮,常见囊肿结节、疼痛明显。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栀子凉血消肿。该方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繁殖,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胃肠不适,需配伍健脾药物。孕妇及低血压患者禁用。

3、五味消毒饮

五味消毒饮适用于湿热蕴结型痤疮,伴口臭便秘。金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紫花地丁活血散结。该方可通过调节皮脂腺分泌改善症状,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肝功能异常者需减量使用。

4、当归苦参丸

当归苦参丸主治血虚风燥型痤疮,见暗红色痘印、皮肤干燥。当归养血润燥,苦参清热燥湿。该方可改善微循环促进痘印消退,但可能引起光敏反应,使用期间需加强防晒。月经量多者慎用。

5、消风散

消风散适用于风热夹湿型痤疮,疹色鲜红伴瘙痒。荆芥、防风疏风止痒,苍术健脾祛湿。该方对炎症性痤疮效果显著,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微头晕,应避免与镇静类药物同用。阴虚火旺者不宜。

使用中药治疗痤疮期间应保持面部清洁,避免挤压痘痘。饮食宜清淡,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保证充足睡眠,调节情绪压力。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停用并就医。建议配合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增强疗效,治疗周期通常需要8-12周。

肾内科治疗淋巴结肿大中药方剂有哪些

王海泉
王海泉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治疗淋巴结肿大可使用夏枯草膏、内消瘰疬丸、西黄丸、小金丸、消瘿五海丸等中药方剂。淋巴结肿大可能与感染、免疫异常、肿瘤等因素有关,建议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药物,避免自行用药。

一、夏枯草膏

夏枯草膏由夏枯草单味药组成,具有清火散结的功效,适用于肝郁化火型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淋巴结炎或甲状腺结节伴随的肿胀。该方剂能缓解局部红肿热痛症状,但脾胃虚寒者慎用。使用期间需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二、内消瘰疬丸

内消瘰疬丸含玄参、浙贝母等成分,主治痰火凝结所致的瘰疬结核,对应现代医学的慢性淋巴结炎或淋巴结核。该方通过化痰散结发挥作用,服药期间可能出现轻微胃肠不适,需配合清淡饮食。结核病患者应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

三、西黄丸

西黄丸以牛黄、麝香为主要成分,适用于热毒壅盛型急性淋巴结炎,尤其伴发热、疼痛明显者。该方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但孕妇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出现波动感应及时切开引流。

四、小金丸

小金丸含制草乌、地龙等药物,可治疗寒湿瘀阻型淋巴结肿大,常见于病程较长的慢性淋巴结增生。该方能温通络散结,使用期间需监测肝功能,避免与乌头类药材同用。肿瘤性淋巴结肿大需明确病理诊断。

五、消瘿五海丸

消瘿五海丸由海藻、昆布等组成,适用于痰气互结型淋巴结肿大或单纯性甲状腺肿。含碘量较高,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禁用。长期使用需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配合超声监测淋巴结变化。

中药治疗淋巴结肿大需根据证型选择方剂,急性感染期可配合抗生素,持续肿大超过2周或伴随体重下降需排查肿瘤。日常应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情绪紧张,适量食用百合、马蹄等清热散结食材,淋巴结局部忌用力按压。若出现发热不退、肿块迅速增大或皮肤破溃,应立即就医。

男科过敏性荨麻疹吃什么中药方

汪晨
汪晨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过敏性荨麻疹可遵医嘱使用消风散、防风通圣散、当归饮子、玉屏风散、乌蛇止痒丸等中药方剂。中药治疗需根据证型辨证施治,建议患者在中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自行配伍。

一、消风散

消风散适用于风热型荨麻疹,主要成分为荆芥、防风、牛蒡子等,具有疏风清热、除湿止痒的功效。该方剂对皮肤瘙痒、风团色红、遇热加重等症状有缓解作用。使用期间需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加重风热症状。

二、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散常用于表里俱实型荨麻疹,含防风、麻黄、大黄等成分,能解表通里、清热解毒。适用于伴有便秘、口干舌燥的荨麻疹患者。脾胃虚寒者慎用,服药期间需观察排便情况。

三、当归饮子

当归饮子多用于血虚风燥型荨麻疹,以当归、生地、白芍为主药,可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对夜间瘙痒加重、皮肤干燥脱屑者效果较好。服用时需配合滋阴润燥饮食,避免过度抓挠。

四、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适合卫表不固型荨麻疹,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具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的作用。对反复发作、遇风加重的荨麻疹有预防效果。体虚易感冒者可长期调理,但急性发作时需配合其他方剂。

五、乌蛇止痒丸

乌蛇止痒丸对顽固性荨麻疹有效,含乌梢蛇、防风、苦参等成分,能祛风通络、除湿止痒。适用于病程较长、风团色暗的慢性荨麻疹。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过敏性荨麻疹患者除中药调理外,应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湿润,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海鲜、坚果等易致敏食物。适当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增强体质,但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瘙痒。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及症状变化,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

中医治疗肺大疱的中药方剂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治疗肺大疱可遵医嘱使用中药方剂,常用方剂包括葶苈大枣泻肺汤、补肺汤、百合固金汤、生脉散、参苓白术散等。肺大疱多由肺气亏虚、痰浊壅肺或气阴两虚等因素引起,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

1、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适用于痰热壅肺型肺大疱,表现为咳嗽气促、痰黄黏稠。方中葶苈子泻肺平喘,大枣健脾和中。该方能缓解肺大疱引起的胸闷症状,但脾胃虚寒者慎用。需配合胸部CT评估肺大疱进展。

2、补肺汤

补肺汤针对肺气虚型肺大疱,症见气短乏力、易感冒。方含黄芪、党参等补益肺气,改善肺功能。适用于肺大疱稳定期调理,急性感染期需联用抗生素。服药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

3、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汤主治肺肾阴虚型肺大疱,常见干咳少痰、盗汗。百合滋阴润肺,生地黄清热凉血。该方能减轻肺大疱患者的呼吸道干燥症状,但便溏者不宜使用。需定期复查肺功能。

4、生脉散

生脉散适用于气阴两虚型肺大疱,表现为心悸气短、口干。人参补气,麦冬养阴,五味子敛肺。该方可改善肺大疱合并的循环功能异常,但高血压患者需调整剂量。

5、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针对脾肺气虚型肺大疱,症见食少便溏、咳痰清稀。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该方有助于控制肺大疱继发感染,但需配合呼吸康复训练。

肺大疱患者使用中药期间应戒烟限酒,保持环境空气清新。饮食宜清淡富含优质蛋白,如鱼肉、蒸蛋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度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但避免屏气动作。若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中药疗程通常需1-3个月,具体用药方案应由中医师根据辨证结果调整。

骨科关节炎常用中药方

徐海林
徐海林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关节炎常用中药方主要有独活寄生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当归拈痛汤、身痛逐瘀汤、乌头汤等。这些方剂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根据寒热虚实不同证型选择配伍。

1、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汤由独活、桑寄生、杜仲等组成,适用于风寒湿痹型关节炎。该方能祛风湿、止痹痛,改善关节冷痛、屈伸不利等症状。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对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均有疗效。使用期间需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微胃肠不适。

2、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含桂枝、白芍、知母等药材,主治风湿热痹型关节炎。方中桂枝温通经脉,知母清热除痹,配伍后可缓解关节红肿热痛。临床多用于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等,需注意脾胃虚寒者应减量使用,长期服用可能影响消化功能。

3、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以当归、羌活、防风为主药,针对气血两虚型关节炎设计。该方既能祛风除湿,又可补血活血,特别适合产后关节炎或久病体虚患者。常见于骨关节炎伴肌肉萎缩的情况,使用时应避免与抗凝药物同服,孕妇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

4、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汤由秦艽、川芎、桃仁等活血化瘀药组成,适用于瘀血阻络型关节炎。对关节变形、刺痛固定不移的症状效果显著,常用于类风湿关节炎中晚期。服药期间应观察出血倾向,月经量多者经期需暂停使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过敏反应。

5、乌头汤

乌头汤以制川乌、麻黄为核心药物,专治寒湿痹阻型重症关节炎。该方散寒止痛力强,能缓解关节剧痛、活动受限,多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急性发作。因含毒性成分,必须严格炮制并控制剂量,出现口唇麻木等中毒症状需立即停药就医。

关节炎患者使用中药方剂期间应配合适度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过度负重活动。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富含钙质和胶原蛋白的食物如黑芝麻、猪蹄筋等。注意关节保暖,阴雨天气可配合艾灸或中药熏洗。若服药2周症状未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长期使用中药者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与西药止痛药随意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