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肺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肺组织部分或全部塌陷的疾病,可分为自发性气胸、创伤性气胸和医源性气胸三类。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高体型青年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创伤性气胸由胸部外伤引起,医源性气胸与医疗操作相关。
自发性气胸通常因肺大疱破裂导致,常见于15-30岁瘦高体型人群。患者突发胸痛伴呼吸困难,部分出现刺激性干咳。胸部X线可明确诊断,少量气胸可通过吸氧观察,肺压缩超过30%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急性期禁用剧烈运动,可遵医嘱使用氨溴索口服溶液促进痰液排出。
创伤性气胸由肋骨骨折、刀刺伤等外力损伤胸膜引起,常合并血气胸。表现为呼吸急促、皮下气肿及休克症状,CT检查能评估损伤范围。需立即封闭伤口并留置胸腔引流管,严重者需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恢复期可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预防感染。
医源性气胸多继发于肺活检、中心静脉置管等操作,发生率与操作技术相关。典型症状为操作后出现的胸闷、血氧饱和度下降,床旁超声可快速确诊。多数通过穿刺抽气缓解,顽固性漏气需使用生物蛋白胶封堵,必要时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稀释痰液。
张力性气胸属于急危重症,因活瓣机制导致胸腔压力持续升高。表现为大汗淋漓、颈静脉怒张等循环衰竭征象,听诊呼吸音消失。需立即用粗针头穿刺减压,后续行肋间引流。禁用正压机械通气,可配合多索茶碱注射液缓解支气管痉挛。
继发性气胸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基础病患者。咳嗽或用力后突发呼吸困难加重,动脉血气显示低氧血症。除常规引流外需积极治疗原发病,稳定期可使用噻托溴铵粉雾剂控制气道炎症,配合肺康复训练改善肺功能。
肺气胸患者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高空飞行及潜水,戒烟并预防呼吸道感染。恢复期建议进行腹式呼吸训练,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若出现突发胸痛、呼吸费力等症状需立即就诊,复发性气胸患者应考虑胸膜固定术等预防性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气胸在胸片上的典型表现为患侧胸腔透亮度增高、肺组织压缩边缘可见、纵隔向健侧移位。气胸通常由外伤、肺部疾病或自发性因素引起,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诊。
气胸患者在胸片上可见患侧胸腔透亮度明显增高,与健侧形成对比。这是由于胸腔内气体增多导致X线穿透性增强所致。透亮度增高的程度与气胸量相关,少量气胸可能仅表现为局部透亮区,大量气胸则可见整个患侧胸腔透亮度显著增加。患者可能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处理。
胸片上可见被压缩的肺组织边缘呈弧形或线状致密影,称为气胸线。该线代表萎陷肺组织与胸腔内气体的分界。气胸线外侧为无肺纹理的透亮区,内侧为压缩的肺组织。随着气胸量增加,肺组织压缩程度加重,气胸线向肺门方向移位。患者可能伴有咳嗽、胸闷等表现,需根据气胸量决定保守观察或穿刺引流。
中大量气胸可导致纵隔向健侧移位,在胸片上表现为气管、心脏等纵隔结构偏离中线。这是由于患侧胸腔压力增高,推挤纵隔结构所致。纵隔移位提示张力性气胸可能,属于急症情况,需立即处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发绀、血压下降等表现,需紧急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气胸患者在胸片上可见患侧肋间隙较健侧增宽,这是由于胸腔内气体增多使胸廓扩张所致。肋间隙增宽程度与气胸量相关,少量气胸可能不明显,大量气胸则可见显著增宽。患者可能主诉患侧胸部胀满感,活动后气促加重,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气胸扩大。
大量气胸可导致患侧膈肌位置下降,在胸片上表现为膈顶较健侧降低。这是由于胸腔内压力增高压迫膈肌所致。膈肌下降可能影响呼吸功能,加重呼吸困难症状。患者需保持半卧位休息,避免用力咳嗽或屏气动作,以防气胸进一步加重。
气胸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乘坐飞机等可能导致胸腔压力变化的活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胸腔压力。戒烟并避免接触呼吸道刺激物,定期复查胸片评估气胸吸收情况。若出现呼吸困难加重、胸痛加剧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处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肺大泡和气胸不是同一种疾病,但两者存在关联。肺大泡是肺泡结构异常扩张形成的囊泡,气胸则是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肺组织压缩的病理状态。
肺大泡属于肺部结构性病变,多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吸烟或遗传因素导致肺泡壁破坏融合形成。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或表现为慢性咳嗽、活动后气促。当肺大泡破裂时,空气会漏入胸膜腔引发继发性气胸,此时会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等典型气胸症状。
气胸可分为自发性气胸与创伤性气胸。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高体型青少年,因肺尖部胸膜下微小肺大泡破裂所致;创伤性气胸则由外伤或医疗操作引起。气胸急性发作需紧急处理,通过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排出气体,严重者需手术修补肺破口。
建议肺大泡患者避免剧烈运动、高空飞行等可能增加胸腔压力变化的活动,戒烟并定期复查胸部CT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突发胸痛、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除气胸可能。气胸治愈后仍需警惕复发风险,尤其存在多发肺大泡者需长期随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肺部微创手术后气胸一般不严重,多数患者术后气胸可自行吸收。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持续性漏气或复发性气胸,需进一步处理。
肺部微创手术如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或肺大疱切除后,术中会放置胸腔引流管排出气体。术后1-3天内引流液逐渐减少,胸片显示肺复张良好即可拔管。此时少量残余气体通常会在7-10天内被胸膜吸收,患者仅需观察呼吸状况,无须特殊治疗。
若术后引流管持续有气泡溢出超过5天,或拔管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提示支气管胸膜瘘或肺组织愈合不良。这种情况需重新放置引流管,必要时行胸腔镜下修补术。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或术中肺组织损伤范围较大者更易发生此类情况。
术后应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屏气,保持大便通畅。饮食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蛋类帮助组织修复,适当补充维生素C促进伤口愈合。术后1个月内避免乘坐飞机或前往高原地区,定期复查胸片评估肺复张情况。
中日友好医院
二次气胸是否需要手术需根据气胸类型、肺压缩程度及患者症状综合判断。多数情况下肺压缩小于30%且症状轻微时可保守治疗,若肺压缩超过50%或出现呼吸困难则需手术干预。
对于闭合性气胸且肺压缩程度较轻的患者,通常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排出气体,配合卧床休息和氧疗促进肺复张。这类患者可能出现胸痛、轻微咳嗽等症状,但生命体征稳定,通过保守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常用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预防感染,氨溴索口服液帮助排痰。
当气胸反复发作、存在持续漏气或发展为张力性气胸时,需考虑胸腔镜手术。这类患者往往伴有明显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胸片显示肺组织严重受压。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可进行肺大疱切除或胸膜固定,防止复发。术后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
气胸患者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和乘坐飞机,戒烟并预防呼吸道感染。恢复期间定期复查胸片,若出现突发胸痛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饮食上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避免用力咳嗽或屏气动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气胸可能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肺组织受压,影响肺部正常通气功能,严重时可引起血氧饱和度降低。
气胸发生时,胸腔内气体积累使肺组织受压萎缩,肺泡通气面积减少,影响氧气交换。轻度气胸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胸闷或无症状,血氧饱和度可维持在正常范围。随着气胸程度加重,肺组织受压明显,通气功能障碍加剧,血氧饱和度可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张力性气胸时,纵隔移位压迫对侧肺组织,可导致严重低氧血症。
少数情况下,基础肺功能良好的年轻患者发生少量气胸时,可能通过代偿机制维持血氧饱和度正常。但若患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肺部病变,即使少量气胸也可能引起明显血氧饱和度下降。自发性气胸患者若同时伴有胸腔内出血形成血气胸,血红蛋白减少会进一步加重缺氧表现。
气胸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高强度活动,保持安静休息。建议采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避免用力咳嗽或屏气动作。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缺氧表现时需立即就医。确诊气胸后需根据病情选择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措施,严重者可能需手术治疗。恢复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避免吸烟和接触呼吸道刺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