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胃下垂

博禾精选结果

胃下垂严重吗

胃下垂在西医上认为是清瘦体型、瘦高体型出现的一种状态,而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病态,中医认为是中气不足,西医更多认为它是一种状态,不一定是一种疾病,所以谈不上严重或不严重,它的严重与否取决于产生什么样的症状。 大部分胃下垂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如果有症状,主要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进餐以后很快就胃胀,或者吃完东西以后,长久的下不去,没有食欲的这种情况下,主要对它进行针对性治疗。 但是首先我们认为它是一种状态,不是疾病,第二,它伴有的症状也主要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第三,也没有发现它有特别的并发症。 所以胃下垂不严重,本身我们认为它仅仅是一种状态,可以伴有或者不伴有消化不良的表现。

消化内科胃下垂吃什么补品能长胖

陈勇
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胃下垂患者可以适量食用蛋白粉、全营养配方粉、益生菌制剂、维生素矿物质复合剂、肠内营养剂等补品帮助增重,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胃下垂可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弱,需结合饮食调整和医疗干预改善营养状况。

1、蛋白粉

蛋白粉富含优质蛋白,有助于增加肌肉质量和体重。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较弱,可选择乳清蛋白或大豆蛋白等易吸收类型。建议少量多次服用,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加重胃肠负担。使用前需排除对蛋白质过敏的情况,合并肾脏疾病者慎用。

2、全营养配方粉

全营养配方粉包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能提供均衡营养支持。适合胃下垂伴随明显营养不良的患者,可替代部分膳食。选择时应关注其渗透压和脂肪含量,避免高脂配方加重胃排空延迟。需在临床营养师指导下调整用量。

3、益生菌制剂

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可改善肠道微生态,促进营养吸收。胃下垂常伴随胃肠动力异常,益生菌有助于缓解腹胀、便秘等症状,间接改善进食能力。需注意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活菌失效。

4、维生素矿物质复合剂

复合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可纠正微量营养素缺乏,特别是维生素B族和铁、锌等元素。胃下垂患者因进食量少易出现这些营养素不足,影响能量代谢和造血功能。选择时应避免含过多脂溶性维生素的制剂,防止蓄积中毒。建议随餐服用提高吸收率。

5、肠内营养剂

肠内营养剂如短肽型肠内营养粉,适合中重度胃下垂伴消化功能障碍者。其预消化成分无需胃部充分研磨即可吸收,能有效增加热量摄入。使用需从低浓度、慢速输注开始,逐渐适应。严重胃下垂患者可能需要鼻肠管喂养以确保营养供给。

胃下垂患者增重需采取综合措施,除补品外应选择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蒸蛋羹、鱼肉泥等,每日5-6餐少量进食。餐后保持30分钟半卧位,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体重和营养指标,若出现持续消瘦、呕吐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激素类增重药物,所有补品使用前应咨询消化科或临床营养科医生。

骨科胃下垂用什么中药治疗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胃下垂可遵医嘱使用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枳实消痞丸、黄芪建中汤、升阳益胃汤等中药方剂治疗。胃下垂多与中气下陷、脾胃虚弱有关,表现为腹胀、嗳气、餐后坠胀感等症状,需结合具体证型辨证用药。

1、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白术等组成,适用于中气下陷型胃下垂。该方能升阳举陷,改善脘腹坠胀、乏力等症状。使用期间需避免生冷油腻食物,气虚严重者可加用升麻、柴胡增强药效。服药后若出现口干咽燥等阴虚表现应调整用药。

2、香砂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含木香、砂仁、党参等成分,主治脾胃虚弱兼气滞的胃下垂。可缓解食欲不振、餐后饱胀等症状。方中白术、茯苓能健脾化湿,配合陈皮理气效果更佳。湿热体质者慎用,服药期间须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3、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丸以枳实、厚朴为主药,针对胃下垂伴明显气滞痞满者。能行气消胀,改善嗳气、早饱等症状。本方偏于攻伐,不宜长期服用,气血虚弱者需配伍补益药物。用药期间应保持情绪舒畅,避免焦虑加重气机郁滞。

4、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重用黄芪配伍桂枝、白芍,适合脾胃虚寒型胃下垂。可温中补虚,缓解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等症状。服药时忌食寒凉,冬季可配合艾灸中脘穴增强疗效。阴虚内热或实热证患者禁用本方。

5、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含羌活、独活等风药,适用于胃下垂伴清阳不升者。能升发脾胃阳气,改善头晕、食欲减退等症状。方中柴胡、防风可疏肝解郁,情志不畅者尤为适宜。服药后出现轻微汗出属正常反应,但需避风防寒。

胃下垂患者日常宜少食多餐,餐后平卧30分钟减轻坠胀感。避免剧烈跳跃运动,可练习腹式呼吸增强膈肌力量。饮食选择易消化食物如山药、小米粥等,忌食辛辣刺激及产气食物。若出现呕吐、消瘦等加重症状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中药需严格遵医嘱配伍使用,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呼吸内科胃下垂中医怎么治疗

王强
王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胃下垂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艾灸治疗、饮食调养等方式改善。胃下垂多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通常表现为腹胀、嗳气、饭后坠胀感等症状。

1、中药调理

中药治疗胃下垂以补中益气为主,常用方剂包括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等组成,能升阳举陷;四君子汤含人参、茯苓等,可健脾和胃。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需由中医师辨证后调整用药。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避免加重脾胃负担。

2、针灸疗法

针灸选取中脘、足三里、气海等穴位,通过刺激经络调节脾胃功能。中脘穴能健脾和胃,足三里穴可补益气血,气海穴有助于升提中气。治疗时可能出现轻微酸胀感,通常10-15次为一疗程。伴有恶心呕吐者需提前告知医师,避免晕针反应。

3、推拿按摩

推拿采用揉腹法配合点按手法,沿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重点刺激中脘、天枢等穴位。每日可重复进行,每次持续10分钟,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推拿后可能出现肠鸣音增强,属正常反应。若出现腹痛加剧需立即停止,并咨询医师。

4、艾灸治疗

艾灸常选用神阙、关元等穴位,通过温热刺激振奋阳气。隔姜灸或悬灸每次15-20分钟,能缓解胃部坠胀感。施灸时需防止烫伤,皮肤敏感者应缩短时间。部分患者艾灸后可能出现口干,可适量饮用温水缓解。

5、饮食调养

饮食宜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软烂面条等食物,避免豆类、碳酸饮料等产气食品。可适量食用山药、红枣等健脾食材,烹调时减少油盐用量。进食后建议平卧30分钟,减轻胃部下垂牵拉感。长期便秘者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胃下垂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饭后可进行舒缓的腹部呼吸训练。日常穿着不宜过紧,睡眠时可用枕头垫高臀部。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若出现持续消瘦或呕血需及时就医。中医治疗需坚持3-6个月,配合规律作息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