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下坏疽有什么症状

儿科编辑 医点就懂
18次浏览

关键词: #新生儿 #症状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见于新生儿期,起病急骤且进展迅速。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红肿热痛、硬结迅速扩大、中央变暗紫或黑色坏死,严重时伴随高热、拒奶、精神萎靡等全身中毒症状。早期识别需观察皮肤异常变化,发现可疑症状需立即就医。

1. 皮肤症状

皮肤红肿是最早出现的体征,多发生在腰骶部、臀部或受压部位。初期为边界不清的片状红肿,触之坚硬,12-24小时内可扩大至3-5厘米。病变中央颜色逐渐加深呈暗红色或紫黑色,按压有漂浮感,提示皮下组织坏死液化。部分患儿会出现皮肤水疱或脓疱。

2. 全身症状

当感染扩散时,体温可骤升至39℃以上,部分早产儿可能表现为体温不升。患儿出现吸吮无力、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等脓毒症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显著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

3. 并发症警示

病变进展至深筋膜时可引发坏死性筋膜炎,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提示败血症。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并发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或感染性休克。早产儿、低体重儿更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可达15%-30%。

治疗需采用静脉注射抗生素联合外科清创。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头孢三代(如头孢噻肟)覆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外科需切开引流坏死组织,每日换药至创面清洁。母乳喂养可增强免疫力,接触患儿前后需严格手部消毒。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粗糙尿布摩擦皮肤。

新生儿皮下坏疽属于儿科急症,从发病到出现休克平均仅需36小时。家长发现皮肤异常硬肿、颜色改变或伴随发热时,必须立即前往儿童专科医院就诊。规范治疗下大部分患儿2-3周可痊愈,但严重感染可能遗留皮肤瘢痕或肢体功能障碍,需定期随访评估生长发育情况。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