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应采取什么位置及其经过的层次

骨科编辑 医普小能手
56次浏览

关键词: #腰椎

腰椎穿刺采取侧卧位或坐位,穿刺针依次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硬脊膜和蛛网膜,最终到达蛛网膜下腔。操作需严格无菌,避免神经损伤和感染风险。

1. 体位选择

侧卧位是最常用体位,患者屈颈抱膝使腰椎后凸,增大椎间隙。坐位适用于肥胖或脊柱畸形患者,需保持背部垂直于床面。体位不当可能导致穿刺失败或损伤神经。

2. 解剖层次详解

皮肤消毒后,穿刺针垂直进针。皮下组织含脂肪层,肥胖者需更深入针。棘上韧带连接棘突顶端,老年钙化时阻力增大。黄韧带弹性强,突破时有明显"落空感",是判断进入硬膜外腔的关键标志。

3. 操作注意事项

使用22G细针可减少脑脊液漏。进针深度成人约4-6cm,儿童2-3cm。遇到骨性阻力应退针调整角度。穿刺后平卧6小时预防低压性头痛,监测生命体征4小时。

4. 并发症预防

感染风险需严格消毒铺巾。神经根损伤表现为下肢放射痛,应立即退针。颅内压增高者禁忌穿刺,避免脑疝。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提前纠正。

腰椎穿刺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精确掌握解剖层次和规范操作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术后出现持续头痛或发热需及时就医,日常避免剧烈运动24小时。医疗团队应做好应急预案,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