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哪些治疗方法

关键词: #呼吸
关键词: #呼吸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通过机械通气治疗、药物治疗、体位治疗、营养支持和病因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症通常由肺部感染、创伤、休克、误吸和全身性炎症反应等原因引起。
无创通气适用于轻症患者,通过面罩提供正压通气。中重度患者需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采用小潮气量策略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高频振荡通气可作为难治性低氧血症的补救措施。
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但需严格把握适应症。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适用于新生儿患者。利尿剂有助于减轻肺水肿,需监测电解质平衡。抗生素针对感染性病因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
俯卧位通气每日维持12小时以上可改善氧合。该体位促进背侧肺泡复张,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实施时需注意保护气管插管和各类导管,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
早期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道屏障功能,降低感染风险。需采用高蛋白配方满足高代谢需求,控制碳水化合物比例避免二氧化碳潴留。补充ω-3脂肪酸和抗氧化剂可能改善预后。
控制感染源是感染性病因的核心措施,需及时清创或引流。非感染因素如创伤需处理原发损伤,误吸患者需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全身性炎症反应需积极调控免疫平衡。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康复期需循序渐进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技巧。保持环境湿度40%-60%,每日摄入热量30-35kcal/kg,蛋白质1.2-1.5g/kg。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呼吸困难。定期复查胸部影像学评估肺纤维化进展,出现持续低氧或活动耐力下降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