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小板增多症是什么病

儿童血小板增多症是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异常升高的病理状态,可能由感染、缺铁性贫血、炎症反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原因引起,需通过血液检查、骨髓穿刺等方式确诊。
病毒或细菌感染是儿童血小板增多的常见诱因,机体为对抗病原体会反应性增加血小板生成。常见于呼吸道感染、肠道病毒感染等,通常伴随发热、咳嗽等症状。感染控制后血小板计数多可自行恢复正常。
铁元素缺乏导致造血功能代偿性亢进,可能刺激巨核细胞过度增殖。患儿往往有面色苍白、食欲减退等贫血表现。通过补充铁剂治疗贫血后,血小板水平会逐渐回落至正常范围。
慢性炎症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川崎病等可刺激血小板生成因子分泌增多。这类患儿除血小板增高外,常伴有关节肿痛、皮疹等特征性表现。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抗炎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与JAK2基因突变相关。患儿可能出现头痛、手足麻木等血栓相关症状,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家族性血小板增多症由TPO、MPL等基因突变导致,表现为自幼持续血小板增高。这类患儿需定期监测血栓风险,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必要时需进行遗传咨询。
患儿日常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脱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饮食宜选择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新鲜蔬果,限制高脂肪食物。建议进行散步、游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对抗性运动。每3-6个月复查血常规,观察皮肤黏膜有无瘀斑等出血倾向,出现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就医。冬季注意保暖防止血管收缩,夏季避免长时间暴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