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有什么特点

神经内科编辑 医普观察员
73次浏览

关键词: #瘫痪 #运动

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肌肉无萎缩及痉挛性瘫痪等特点。这些症状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涉及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束等结构的功能障碍。

1、肌张力增高: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前角细胞失去高级中枢抑制,导致肌张力持续性增高。患者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被动活动肢体时可感受到明显阻力。这种肌张力增高在抗重力肌群更为显著,如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

2、腱反射亢进:

由于上位神经元对深反射的抑制作用减弱,患者会出现膝跳反射、踝反射等深反射明显增强。检查时可观察到反射幅度增大,甚至出现阵挛现象,如髌阵挛和踝阵挛。反射亢进往往伴随反射域扩大。

3、病理反射阳性:

典型表现为巴宾斯基征阳性,即划足底时出现拇趾背屈、其余四趾扇形展开。其他病理反射如霍夫曼征、查多克征等也可呈现阳性。这些原始反射的释放是锥体束受损的特征性表现。

4、肌肉无萎缩:

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不同,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早期不出现明显肌萎缩。这是因为脊髓前角细胞仍保持完整,仍能对肌肉产生营养作用。长期瘫痪可能出现轻度废用性萎缩,但不会出现明显的肌纤维颤动。

5、痉挛性瘫痪:

表现为肌肉强直性收缩导致的运动障碍,而非完全性瘫痪。患者肢体呈特定姿势,如上肢屈曲、下肢伸直。随意运动减弱但未完全丧失,常伴有协同运动模式。痉挛程度与损伤部位和范围相关。

对于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康复训练,包括被动关节活动、抗痉挛体位摆放、神经发育疗法等。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保持均衡营养摄入,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温水浴和物理治疗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家属应学习正确的辅助移动技巧以避免关节挛缩。定期随访评估痉挛程度和功能恢复情况,必要时可考虑使用解痉药物或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