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病人该怎么补

少儿期编辑 健康解读者
20次浏览

关键词: #营养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病人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口服营养补充剂、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原发疾病等方式改善。营养不良通常由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消耗增加、代谢异常、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瘦肉,搭配全谷物和深色蔬菜。采用少食多餐模式,每日5-6餐,每餐控制200-300毫升容量。优先选择蒸煮炖等易消化烹饪方式,避免油炸食品。对咀嚼困难者可制作肉糜、果泥等半流质食物

2、口服营养补充剂

选用全营养配方粉如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剂、短肽型肠内营养粉剂。乳糖不耐受患者可选择无乳糖配方,糖尿病患者适用低糖型产品。需注意冲调浓度从低到高逐步适应,温度保持40℃左右。可与米汤、果汁混合改善口感。

3、肠内营养支持

经鼻胃管或空肠营养管给予均衡型肠内营养混悬液。初始输注速度20-30毫升/小时,3-5天后增至目标量。床头抬高30度预防反流,每4小时冲洗管道。监测腹胀、腹泻等不耐受症状,必要时更换为短肽型或要素型制剂。

4、肠外营养支持

中心静脉输注全合一营养液,包含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及微量元素。需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输液管路。定期检测电解质和肝功能,调整胰岛素用量。过渡期可采取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方式。

5、治疗原发疾病

慢性胃炎患者需规范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铝碳酸镁咀嚼片;克罗恩病急性期可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恶性肿瘤患者应评估放化疗对营养状态的影响。结核病患者需坚持服用异烟肼片联合利福平胶囊。

营养不良恢复期应保持适度活动,每日进行30分钟散步或床边肢体锻炼。每周监测体重变化,每月复查血清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餐具选用鲜艳色彩刺激食欲,进餐时保持愉悦环境。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注意口腔清洁护理。出现持续呕吐、重度腹泻或意识改变时需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