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门痛是怎么回事

外耳门痛可能由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外耳道湿疹、外伤、颞下颌关节紊乱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
外耳道炎多因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常见于挖耳损伤或游泳后进水诱发。患者会出现耳道红肿、灼热感及黄色分泌物,疼痛在牵拉耳廓时加剧。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抓挠。
外耳道毛囊感染形成局限性脓肿,表现为剧烈跳痛伴局部隆起,可能伴随低热。发病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相关,需避免挤压疖肿。可外用鱼石脂软膏促进化脓,配合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若脓肿成熟需由医生切开引流,同时使用碘伏消毒液预防继发感染。
过敏体质者接触洗发水、耳饰金属等致敏物后,耳道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刺痛。急性期有渗液,慢性期则脱屑皲裂。需停用可疑致敏物,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严重时口服氯雷他定片。日常避免过度清洁,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
挖耳勺划伤、耳机摩擦或外力撞击会导致耳道皮肤破损,表现为锐痛伴少量出血。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在损伤愈合前游泳或佩戴入耳式耳机,若出现化脓需及时就医排除软骨膜炎。
关节盘移位或肌肉痉挛可能放射至耳周,表现为张口咀嚼时耳前区钝痛,可伴随弹响。可通过热敷、咀嚼软食缓解,夜间使用咬合垫减少磨牙刺激。急性期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配合超短波理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日常应避免频繁掏耳,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游泳时使用专业耳塞。出现持续疼痛、听力下降或发热时需及时就诊,禁止自行使用尖锐物品清理耳道瘙痒时可选择医用棉签蘸取少量矿物油轻柔擦拭。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食物摄入以降低黏膜刺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