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房的结构特征

左心房是心脏四个腔室之一,位于心脏后部,主要接收肺静脉回流的含氧血并将其输送至左心室。其结构特征主要包括较薄的肌壁、光滑的内膜、肺静脉开口、左心耳突起及二尖瓣连接等部分。
左心房壁厚度明显薄于左心室,平均仅1-2毫米。这种薄壁特性与其低压储血作用相关,心房收缩时产生的压力约为4-12毫米汞柱。内膜由内皮细胞覆盖形成光滑表面,有利于血液湍流减少,但过度扩张时易诱发心房颤动。
左心房后部通常有4个肺静脉开口,变异情况下可能出现3或5个开口。这些开口无瓣膜结构,但周围心肌袖的节律性收缩可防止血液反流。肺静脉肌袖异常电活动是房颤的重要触发灶,消融治疗常针对此区域。
左心耳是从心房前壁延伸的指状突起,内壁布满肌小梁形成梳状肌。其收缩功能占心房排血量的20%,但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90%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源于此。经食道超声可清晰观测其结构。
左心房通过纤维环与二尖瓣相连,该区域含有房室结延伸的传导组织。二尖瓣环钙化可能影响心房电传导,导致PR间期延长。心房扩大时瓣环扩张可引发二尖瓣反流。
左心房接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心外膜神经节丛主要分布在肺静脉-心房交界区。自主神经张力失衡可改变心房有效不应期,是迷走型房颤的重要发生机制。
日常应注意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避免长期高血压导致左心房扩大。规律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房顺应性,但房颤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律失常。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时需及时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早期发现结构异常可有效预防血栓栓塞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