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是什么

深静脉血栓可能由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长期卧床、遗传性凝血异常等原因引起。深静脉血栓通常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方式干预。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或久卧会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流速度显著下降。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术后制动或瘫痪患者更易发生。这类情况需定时活动踝关节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穿戴医用弹力袜。若已形成血栓,需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或华法林钠片进行抗凝治疗。
外科手术、静脉穿刺或外伤可直接破坏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激活凝血系统。骨科关节置换术、中心静脉置管是常见诱因。患者可能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需避免揉压患处。临床常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或利伐沙班片预防血栓形成,严重时需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恶性肿瘤、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会改变凝血因子水平,使血液处于易凝状态。卵巢癌、胰腺癌患者常伴随D-二聚体升高。这类人群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使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同时需排查潜在肿瘤疾病。突发呼吸困难需警惕肺栓塞可能。
卒中后遗症、重症患者因肌肉泵功能丧失,下肢静脉血液淤积风险增加。护理时应每2小时协助翻身,进行被动踝泵运动。预防性使用那屈肝素钙注射液可降低血栓概率,已确诊者需绝对卧床避免栓子脱落,床旁放置警示标识。
抗凝血酶III缺乏症、蛋白C/S缺陷等遗传病会导致天然抗凝物质不足。这类患者多有家族血栓史,需终身服用华法林钠片维持INR在2-3之间。择期手术前需过渡为肝素抗凝,妊娠期需改用低分子肝素,避免通过胎盘影响胎儿。
深静脉血栓患者日常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卧床期间进行勾脚尖运动预防血栓。饮食选择低脂高纤维食物如燕麦、西蓝花,控制红肉摄入。戒烟并避免交叉腿坐姿,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每1小时起身活动。出现单侧腿围突然增大伴压痛时,须立即就医进行血管超声检查,禁止擅自按摩患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