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糖尿病性白内障

内分泌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10次浏览

关键词: #糖尿病 #白内障

糖尿病性白内障可通过控制血糖、定期眼科检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方式防治。糖尿病性白内障通常由长期高血糖、晶状体代谢异常、氧化应激损伤、微血管病变、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引起。

1、控制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是防治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基础措施。高血糖会导致晶状体内渗透压改变,促使山梨醇堆积,引发晶状体纤维肿胀和混浊。患者需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阿卡波糖片等,同时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餐前血糖维持在4.4-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mmol/L。

2、定期眼科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每6-12个月进行散瞳眼底检查、视力测试和裂隙灯检查。早期白内障可能仅表现为晶状体周边部点状混浊,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量化混浊程度。若出现视物模糊、眩光、色觉异常等症状,需缩短检查间隔至3-6个月。检查时应同时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两者常合并发生。

3、药物治疗

早期可尝试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延缓晶状体混浊进程,该药物能抑制醌类物质对晶状体蛋白的氧化损伤。合并干眼症时可配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改善眼表环境。口服硫辛酸胶囊可能有助于改善晶状体抗氧化能力,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4、手术治疗

当视力下降至0.3以下或影响日常生活时,需考虑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需评估视网膜状况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血糖应稳定在8.3mmol/L以下。可选择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改善视觉质量,合并视网膜病变者可能需分期手术。术后需加强抗感染治疗,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

5、生活方式干预

每日保证深色蔬菜300-500克,如菠菜、羽衣甘蓝等富含叶黄素的食物。限制高糖水果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苹果、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眼底出血风险。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吸烟会加重晶状体氧化损伤。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长时间紫外线暴露需佩戴防蓝光眼镜。

糖尿病患者需建立血糖、血压、血脂综合管理方案,每3个月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烹饪选用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酸。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随身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血糖稳定性。出现突发视力下降、眼痛需立即就诊,警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