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急性发作的症状有哪些

肝内胆管结石急性发作的症状主要有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黄疸、恶心呕吐以及皮肤瘙痒。肝内胆管结石是指位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急性发作时通常由结石阻塞胆管引发胆管炎所致。
肝内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时,患者常出现右上腹持续性绞痛,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这种疼痛多由结石嵌顿在肝内胆管导致胆管痉挛或胆管内压力升高引起。疼痛发作时患者常蜷曲身体以减轻不适,可能伴随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表现。若合并细菌感染,疼痛程度会进一步加重。
急性发作期患者可出现39℃以上的弛张热,伴有明显寒战。发热多因结石阻塞胆管后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发热前常有剧烈寒战,体温升高后可能出现谵妄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发热呈间歇性,与胆管不完全梗阻有关。
约半数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黄疸程度与胆管梗阻部位和范围相关,结石位于肝总管或左右肝管汇合处时黄疸更为明显。黄疸通常呈进行性加重,若合并肝功能损害,可能伴随皮肤瘙痒等胆汁淤积症状。
多数患者伴随明显消化道症状,表现为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这种症状由胆道高压反射性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所致。严重呕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部分患者呕吐后腹痛可暂时缓解,但很快再次加重。
胆汁淤积时胆盐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可引起全身皮肤顽固性瘙痒,以四肢和躯干为著。瘙痒程度与黄疸严重程度不一定平行,夜间症状可能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长期搔抓可导致皮肤抓痕、色素沉着等继发改变。
肝内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间,患者应严格禁食以减少胆汁分泌,采取半卧位缓解腹痛,避免剧烈活动。建议选择低脂、高碳水化合物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逐步过渡到低脂半流质饮食。恢复期应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若出现反复发热、腹痛加重或黄疸加深等情况,需立即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或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