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月经痛经什么原因

痛经可能由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子宫肌瘤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下腹坠痛、腰骶酸痛、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痛经可通过热敷、药物止痛、激素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处理。
原发性痛经与月经期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属于功能性疼痛,无器质性病变。常见于年轻女性,疼痛多出现在月经第1-2天,可伴随头痛或腹泻。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主,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双氯芬酸钠栓等,需注意避免空腹服药。日常可通过腹部按摩或热敷缓解。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外的疾病,可能导致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常始于经前1-2天。可能伴随性交痛或不孕。确诊需腹腔镜检查,治疗可用炔诺酮片、地屈孕酮片等药物,或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建议避免经期剧烈运动以减少经血逆流风险。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病变,多见于经产妇,表现为经量增多和持续加重的痛经。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均匀性增大。轻症可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缓解,重症需行子宫切除术。日常应避免摄入过多雌激素类食物。
盆腔炎性疾病多因细菌上行感染导致,除痛经外还伴有异常阴道分泌物、发热等症状。急性期需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慢性期可辅以康妇消炎栓。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注意会阴清洁。
黏膜下子宫肌瘤可能压迫宫腔引发痛经,常合并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肌瘤直径小于5厘米可先用米非司酮片缩小子宫肌瘤,大于5厘米需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贫血患者需配合琥珀酸亚铁片纠正贫血。建议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肌瘤变化。
痛经期间建议保持腹部保暖,避免生冷饮食和剧烈运动,可饮用姜茶或红糖水缓解不适。若疼痛严重影响生活或伴随异常出血,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激素六项等检测。长期痛经患者需建立月经日记记录症状变化,为诊疗提供参考。日常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