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支持的并发症

肠内营养支持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代谢异常、感染性并发症、机械性损伤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等。肠内营养支持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配方与输注方式,出现异常应及时干预。
肠内营养支持可能导致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高渗配方或输注速度过快会刺激肠黏膜,引发渗透性腹泻。乳糖不耐受患者使用含乳糖营养剂易出现腹胀。调整输注速度、改用等渗配方或添加膳食纤维可缓解症状,严重时需暂停喂养并就医。
长期肠内营养可能引起血糖波动、电解质紊乱或再喂养综合征。高糖配方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高血糖,需监测血糖并调整胰岛素用量。低磷血症常见于营养不良患者快速营养支持时,表现为肌无力或心律失常。定期检测血生化指标可预防代谢并发症。
营养液污染或误吸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肠道感染。胃排空延迟患者卧位喂养时易发生反流误吸,表现为发热、咳嗽。配制营养液需无菌操作,床头抬高30度可降低风险。出现感染症状需立即停止喂养并使用抗生素治疗。
鼻胃管或鼻肠管可能造成鼻腔黏膜糜烂、食管溃疡。长期置管压迫局部组织会导致缺血坏死,表现为疼痛或出血。选择合适管径的饲管、定期更换固定位置可减少损伤。出现消化道出血需拔除导管并给予黏膜保护剂。
喂养管堵塞、移位或脱落影响营养供给。蛋白沉积或药物残渣可能导致导管堵塞,表现为推注阻力增大。规范冲管流程、避免经管给药可预防堵塞。导管误入气道需立即确认位置,必要时在影像学引导下重置。
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应每日评估耐受性,记录出入量及排便情况。营养液温度保持接近体温,输注速度从低速逐渐增加。定期口腔护理可预防感染,卧床患者需每2小时翻身避免压疮。出现持续呕吐、腹痛或发热等警示症状时,应立即联系医疗团队调整治疗方案。长期营养支持患者建议每1-2周监测肝肾功能及营养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