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骨质疏松的针剂的副作用

骨科编辑 医路阳光
51次浏览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副作用

治疗骨质疏松的针剂可能引起发热肌肉关节疼痛、低钙血症、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具体表现与药物种类及个体差异有关。常用针剂主要有唑来膦酸注射液、特立帕肽注射液、地诺单抗注射液等,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1、唑来膦酸注射液

唑来膦酸注射液属于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能引发流感样症状,表现为用药后1-3天内出现发热、头痛、乏力。部分患者会出现下颌骨坏死,多见于长期大剂量使用或拔牙等口腔操作后。该药需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每年仅需注射一次,但用药后需监测血钙水平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2、特立帕肽注射液

特立帕肽注射液为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头晕及下肢抽搐,可能与血钙波动有关。动物实验显示长期使用可能增加骨肉瘤风险,故疗程通常不超过24个月。该药需每日皮下注射,使用期间应定期进行骨密度监测和血清钙检测。

3、地诺单抗注射液

地诺单抗注射液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发挥作用,可能导致皮肤湿疹、低钙血症及罕见的下颌骨坏死。严重副作用包括非典型股骨骨折,多发生于用药18个月后。该药每6个月皮下注射一次,停药后可能出现骨量快速流失,需衔接其他抗骨质疏松治疗。

4、伊班膦酸钠注射液

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静脉给药时可能发生急性期反应包括发热和肌痛。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给药后应保持直立位30分钟以防食管刺激。该药每3个月静脉注射一次,需配合足量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

5、雷洛昔芬注射液

雷洛昔芬注射液为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能增加静脉血栓风险,表现为下肢肿胀或胸痛。潮热和腿抽筋较常见,禁用于有血栓病史者。该药需每月肌肉注射,用药期间应避免长时间制动,并定期评估凝血功能。

使用骨质疏松针剂期间应保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适量晒太阳帮助维生素D合成,避免吸烟饮酒等加速骨流失的行为。出现持续骨痛、血尿或心悸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肾功能评估,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治疗期间可进行低冲击运动如游泳、散步等,但需预防跌倒骨折。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