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钩虫病的症状

关键词: #症状
关键词: #症状
十二指肠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于十二指肠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症状有腹痛、贫血、消化不良、异食癖、黑便等。钩虫通过皮肤接触感染,幼虫移行至肠道发育为成虫,吸附于肠黏膜吸血导致症状。
钩虫成虫吸附于十二指肠黏膜可引起持续性隐痛或钝痛,多位于上腹部或脐周。疼痛与虫体机械刺激和局部炎症反应有关,进食后可能加重。部分患者伴有腹胀、恶心等胃肠功能紊乱表现。需通过粪便检查虫卵确诊,常用驱虫药包括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三苯双脒肠溶片。
钩虫每日吸血量可达0.2毫升,长期感染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严重者出现指甲扁平或反甲。贫血程度与感染虫体数量及病程相关。治疗需联合驱虫和补铁,如口服硫酸亚铁片、富马酸亚铁颗粒,同时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
钩虫寄生可破坏肠黏膜绒毛结构,影响营养吸收。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早饱感、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儿童感染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驱虫治疗后消化功能多可改善,严重者可短期使用多酶片、胰酶肠溶胶囊等助消化药物。
部分患者出现异常进食行为,如嗜食泥土、生米等非食物物质,可能与铁缺乏导致的神经精神改变有关。这种现象在儿童患者中更为常见。纠正贫血后异食癖通常消失,必要时需进行行为干预。
钩虫叮咬处肠黏膜出血,血液在肠道内分解形成柏油样黑便。出血量较大时可伴随头晕、冷汗等失血表现。需与上消化道出血鉴别,粪便潜血试验呈阳性。除驱虫治疗外,严重出血者需静脉补液,必要时输血。
预防十二指肠钩虫病需避免赤足接触可能被幼虫污染的土壤,田间劳作时应穿戴防护鞋袜。流行区居民建议定期普查粪便,儿童、孕妇及贫血患者为重点筛查对象。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配合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驱虫药物可能导致轻微头晕或胃肠不适,用药后注意观察反应,完成疗程后需复查粪便确认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