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是怎样形成的

肠瘘通常由肠道损伤、感染、手术并发症、炎症性肠病、肿瘤等因素引起。肠瘘是指肠道与其他空腔脏器或体表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可能导致消化液外漏、营养不良、感染等严重后果。
肠道损伤可能与外伤、医源性操作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肠道损伤后局部组织坏死穿孔,消化液渗漏形成瘘管。治疗需禁食并留置引流管,严重时需手术修补,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
腹腔感染可能与阑尾穿孔、憩室炎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膜刺激征、脓性引流液等症状。感染导致炎性渗出侵蚀肠壁形成瘘管。治疗需静脉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配合腹腔冲洗引流,必要时行肠造口术。
手术并发症可能与吻合口愈合不良、术中肠管损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术后持续发热、切口渗液等症状。消化道手术后局部血供不足或张力过高可导致吻合口瘘。治疗需充分引流,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注射用醋酸奥曲肽,严重时需二次手术。
炎症性肠病可能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泻、体重下降、肛周病变等症状。慢性炎症反复发作穿透肠壁形成内瘘或外瘘。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常用药物包括美沙拉嗪肠溶片、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泼尼松片等。
恶性肿瘤可能与结肠癌、直肠癌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消瘦、贫血、腹部包块等症状。肿瘤浸润破坏肠壁或放疗后组织坏死可导致肠瘘。治疗需根据肿瘤分期选择根治性手术、姑息性造口或靶向治疗如贝伐珠单抗注射液。
肠瘘患者需加强营养支持,选择高蛋白、低渣饮食,必要时采用肠外营养。保持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使用造口护理产品预防皮炎。定期监测电解质和营养指标,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腹压增高。出现发热、引流液骤增等异常需及时就医。术后患者应遵医嘱逐步恢复饮食,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