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吃饭呕吐是怎么回事

宝宝不吃饭呕吐可能由喂养不当、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胃肠炎、食物过敏、肠套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药物治疗、过敏原回避、手术复位等方式干预。
进食过快、过量或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能导致宝宝拒食伴呕吐。家长需调整喂养节奏,采用少量多餐方式,选择米糊、南瓜泥等易消化辅食。避免强迫进食,餐前1小时不提供零食。若伴随哭闹腹胀,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
受凉或饮食突变可能引发胃肠蠕动异常。表现为食欲减退后呕吐胃内容物,通常无发热。建议用温热毛巾敷腹部,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预防脱水。症状持续时可使用醒脾养儿颗粒改善消化功能,但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再用药。
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常见于婴幼儿,起病急骤伴水样便及喷射状呕吐。家长需观察尿量防止脱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可遵医嘱服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微生态。持续发热或血便需及时就医。
牛奶蛋白或鸡蛋过敏常见于6月龄以上婴儿,进食后出现呕吐伴皮疹。家长应记录饮食日记,暂停可疑过敏原2周。急性发作期需就医,可能需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抗过敏。母乳喂养母亲需同步忌口相关食物。
多见于4-10个月婴儿,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及果酱样便。发病6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家长发现异常需立即送医,禁止自行按压腹部或喂食。术后需流质饮食逐步过渡。
家长应保持喂养环境安静,避免餐前剧烈活动。呕吐后禁食1-2小时再尝试喂水,从5毫升开始逐渐增量。记录呕吐频率及性状,就诊时携带污染尿布供医生查看。定期测量体重评估营养状况,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持续24小时以上呕吐或出现嗜睡、前囟凹陷等脱水表现时须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