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段移位常见以下五种

关键词: #骨折
关键词: #骨折
骨折段移位常见以下五种类型,主要有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和旋转移位。
成角移位是指骨折两端形成角度,通常由外力直接撞击或间接扭转导致。骨折端可能向内侧、外侧、前侧或后侧成角,表现为局部畸形和功能障碍。轻度成角可通过手法复位结合石膏固定治疗,严重者需手术复位内固定。常见于桡骨远端骨折和胫骨骨折。
侧方移位是骨折端沿横断面水平移动,多因暴力横向作用引起。骨折断端完全错位时可能损伤周围血管神经,需紧急复位。稳定性骨折可通过牵引复位,不稳定性骨折常需钢板螺钉内固定。肱骨干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易发生此类移位。
缩短移位表现为骨折端重叠导致肢体长度减少,常见于肌肉强力收缩或垂直暴力作用。股骨骨折和胫腓骨双骨折多见,可能伴发神经牵拉损伤。需持续骨牵引恢复长度,严重者行髓内钉固定术。未及时纠正可能遗留跛行等后遗症。
分离移位是骨折端被牵拉形成间隙,多因韧带肌腱强力牵引所致。髌骨骨折和尺骨鹰嘴骨折典型表现为断端分离,可能影响关节功能。需手术钢丝环扎或张力带固定维持复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僵硬。
旋转移位指骨折段沿纵轴发生旋转错位,常见于螺旋形骨折。前臂双骨折时桡骨旋转移位可导致旋转功能障碍,需精确解剖复位。多采用交锁髓内钉或接骨板固定,术后需CT评估旋转对位情况。未矫正的旋转移位可能影响肢体协调运动。
骨折移位患者应严格制动患肢避免二次损伤,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可冰敷减轻肿胀,后期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饮食需增加钙质和优质蛋白摄入,如牛奶、鱼肉和豆制品,同时补充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