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呼吸衰竭常见的病因

关键词: #呼吸
关键词: #呼吸
慢性呼吸衰竭常见病因主要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胸廓畸形及神经肌肉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肺泡通气不足、弥散功能障碍或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进而引发持续性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慢性呼吸衰竭最常见病因,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相关。病变以小气道狭窄和肺气肿为特征,导致呼气气流受限和肺泡结构破坏。患者通常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肺功能检查显示持续性气流受限。治疗需结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以及长期氧疗。
支气管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可导致气道重塑,严重者发展为不可逆性气流受限。反复发作的气道平滑肌痉挛、黏膜水肿及黏液栓形成,可能引起慢性通气功能障碍。典型症状为发作性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可进展为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控制药物包括孟鲁司特钠片、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吸入粉雾剂等。
间质性肺病以肺泡壁炎症和纤维化为病理特征,常见于职业粉尘暴露、结缔组织病等。肺间质增厚导致弥散距离增加和肺顺应性下降,临床表现为干咳和活动后气促。高分辨率CT可见网格影和蜂窝肺改变,肺功能检查显示限制性通气障碍伴弥散功能降低。部分患者需使用吡非尼酮胶囊或尼达尼布软胶囊抗纤维化治疗。
严重脊柱后凸侧弯、胸廓成形术后等胸廓畸形可限制肺扩张,造成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胸壁机械力学改变使呼吸肌做功增加,长期可能导致呼吸肌疲劳。患者多存在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动脉血气分析显示Ⅱ型呼吸衰竭特征。治疗需结合无创通气支持,严重者需手术矫正。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重症肌无力等神经肌肉疾病可影响呼吸肌功能。呼吸肌无力导致肺泡通气不足,尤其夜间易出现二氧化碳潴留。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功能显示最大吸气压和呼气压降低。需早期进行无创正压通气干预,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需戒烟并避免呼吸道刺激物,遵医嘱规律使用药物及氧疗设备。建议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预防感染,保持适度运动以增强呼吸肌耐力。定期监测动脉血气和肺功能,出现急性加重时应及时就医。营养支持方面需保证足够热量摄入,避免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加重二氧化碳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