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发生的原因

儿科编辑 健康陪伴者
8次浏览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手足口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发病原因主要有病毒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卫生条件差、密切接触感染者、季节性流行等因素。

1、病毒接触传播

患者粪便、口腔分泌物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物品传播。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儿童接触污染物后未及时洗手易导致感染。日常需对患儿用品进行煮沸或含氯消毒液浸泡处理。

2、免疫力低下

3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未接种EV71疫苗的群体更易感染。营养不良或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时,病毒侵入后无法被有效清除。建议保证充足营养,接种疫苗可显著降低重症概率。

3、卫生条件差

集体环境中共用毛巾、餐具等物品会增加交叉感染风险。饭前便后未规范洗手、生食被病毒污染的瓜果等行为均可传播病毒。托幼机构需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发现病例应及时隔离。

4、密切接触感染者

与患者共处密闭空间时,通过咳嗽飞沫或直接接触疱疹液可造成传播。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皮疹结痂。看护人员接触患儿后需用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

5、季节性流行

夏秋季气温适宜病毒存活,5-7月为发病高峰。湿热环境加速病毒扩散,游泳池、游乐场等公共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流行期间应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培养儿童洗手习惯,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手部。定期对玩具、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品消毒,可选择含氯消毒剂或紫外线照射。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流行季节前接种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重症,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须立即就医。恢复期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有助于黏膜修复。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