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皮炎是什么

药物性皮炎是指由药物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皮肤表现。药物性皮炎主要有接触性皮炎、固定性药疹、荨麻疹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等类型。通常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瘙痒或灼热感,严重时可伴有发热、黏膜损害或全身症状。
接触性皮炎通常由局部涂抹药物直接刺激或过敏导致,常见于外用抗生素软膏、碘伏等药物接触部位。皮损边界清晰,表现为接触区域的红色斑块、肿胀或小水疱,伴有明显瘙痒。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外涂缓解症状,严重时可短期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日常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固定性药疹多由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或镇静剂引发,特征为同一部位反复出现的圆形暗红斑,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常见于口唇、生殖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发病可能与药物代谢异常有关,需停用致敏药物,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局部涂抹糠酸莫米松凝胶。患者应记录过敏药物名称,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
荨麻疹型药疹表现为全身散在风团样皮疹,伴有剧烈瘙痒,多由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或血清制品诱发。发病机制为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需立即停用致敏药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严重者可能出现喉头水肿,需紧急就医处理。
多形红斑型药疹典型表现为靶形红斑,可能与磺胺类、抗癫痫药物相关。轻症者四肢远端出现虹膜样皮损,重症者可累及口腔、眼结膜等黏膜。治疗需停用可疑药物,静脉滴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配合阿昔洛韦乳膏预防继发感染。恢复期可能出现皮肤脱屑,避免强行撕扯。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属于重症药疹,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大片脱屑,常由别嘌醇、卡马西平等药物引发。伴随高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需住院治疗。采用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配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调节免疫。护理需维持电解质平衡,使用无菌凡士林纱布保护创面。
发生药物性皮炎后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记录用药史并携带药品包装就医。治疗期间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热水烫洗及日晒。饮食宜清淡,限制海鲜、辛辣食物。恢复后应在病历显著位置标注过敏药物,今后就医用药前需主动告知过敏史。重症药疹患者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监测药物代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