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分型治疗脂肪肝

脂肪肝在中医治疗中主要分为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五种证型,可通过辨证施治配合中药调理、饮食干预等方式改善。
长期情绪不畅或饮食不节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患者常见胁肋胀痛、食欲减退、大便溏稀等症状。治疗以疏肝健脾为主,可选用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加减,日常建议用陈皮、玫瑰花代茶饮调节情志。
过食肥甘厚味致使痰湿困脾,表现为形体肥胖、口黏苔腻、肢体困重。常用二陈汤合保和丸化裁,配合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湿食材。需严格控制高脂高糖饮食,适当增加快走、八段锦等运动。
湿热邪气滞留肝胆,多见目黄尿赤、口苦烦闷。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为经典方剂,可辅以蒲公英、溪黄草等药食同源食材。忌辛辣油炸食物,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湿热排泄。
病程迁延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常见胁肋刺痛、面色晦暗。血府逐瘀汤配合三七、丹参等活血药材,同时可进行穴位按摩促进气血流通。需避免久坐久卧,适度进行太极拳等柔缓运动。
多见于中老年或久病患者,伴随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一贯煎合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可搭配枸杞、桑葚等滋阴食材。注意避免熬夜耗伤阴液,建议练习静坐调息养阴。
脂肪肝患者需长期坚持低脂高纤维饮食,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优选清蒸、炖煮等烹饪方式。规律进行有氧运动,每周保持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锻炼。定期复查肝功能与超声,合并代谢异常者需同步控制血糖血脂。中医治疗期间应保持情绪舒畅,避免过度进补,服药需根据体质变化动态调整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