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如何护理
血液内科编辑
健康小灵通
血液内科编辑
健康小灵通
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适度运动、定期监测和避免诱因等方式护理。贫血可能与铁元素摄入不足、慢性失血、造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缺铁性贫血,如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同时搭配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可促进铁吸收。避免大量饮用浓茶或咖啡,其中的鞣酸会抑制铁吸收。日常饮食需均衡搭配优质蛋白和新鲜蔬菜水果。
缺铁性贫血患者可遵医嘱服用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铁剂。铁剂可能引起胃肠不适,建议餐后服用。用药期间可能出现黑便现象,属于正常药物反应。服用铁剂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避免铁过量。
轻度贫血患者可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运动强度以不引起明显心悸、气促为宜。重度贫血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卧床休息为主。运动前后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动。

贫血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指标变化。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期间每1-2个月复查一次,直至指标恢复正常。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需同时治疗原发病。女性月经量过多者应记录月经周期和出血量。
减少接触可能诱发溶血性贫血的物质如某些药物、化学制剂。消化道出血患者需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应注意胃肠保护。育龄期女性应注意经期卫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月经周期。

贫血患者日常应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居室环境保持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如出现心悸加重、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同类型的贫血护理重点有所差异,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