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型肝炎对肝脏有什么损害
传染科编辑
健康科普君
传染科编辑
健康科普君
慢性丙型肝炎可导致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主要引发肝细胞炎症坏死、肝星状细胞活化及异常修复,最终造成肝脏结构破坏和功能衰竭。

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激活肝星状细胞,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肝纤维化早期表现为门静脉周围纤维增生,可通过血清学指标如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检测,影像学检查可见肝脏回声增粗。抗病毒治疗联合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等中成药有助于延缓进展。
纤维间隔形成假小叶结构后进入失代偿期,出现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患者可能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肝性脑病。超声检查显示肝脏体积缩小、表面结节状,瞬时弹性成像检测值超过12.5kPa。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并配合呋塞米片、乳果糖口服溶液等对症治疗。
肝硬化患者每年有3-5%概率发展为肝细胞癌。病毒核心蛋白通过干扰抑癌基因表达促进恶性转化,甲胎蛋白监测联合每6个月肝脏超声筛查至关重要。早期发现可考虑射频消融或仑伐替尼胶囊靶向治疗。

肝脏合成能力下降导致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患者可能出现水肿、出血倾向及黄疸,需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严重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异常。
慢性感染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约40%患者出现冷球蛋白血症。表现为关节痛、紫癜及周围神经病变,血液检测可见类风湿因子阳性,必要时采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调节免疫。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严格戒酒并控制体重,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建议每3-6个月监测肝功能、肝脏弹性检测及病毒载量,合并糖尿病者需强化血糖管理。膳食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为主,适量补充奶制品及深色蔬菜,避免进食生冷海鲜以防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