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ade效应谁首先提出的

传染科编辑 健康科普君
203次浏览

登革热ade效应,即登革出血热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和凝血障碍三联症。该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Andrews提出,其认为登革出血热是由于登革病毒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ad介导的损伤,进而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和凝血障碍。

1、血管通透性增加:在感染登革病毒后,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如发热、乏力等。同时,登革病毒会侵袭机体的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毛细血管渗透压增高;

2、血浆外渗: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会使血管壁的屏障功能下降,此时血液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进入组织间隙中,并且无法被重新吸收回血液中。当大量蛋白质成分进入组织间隙中时,则会造成血浆外渗的现象;

3、凝血障碍: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还会导致血管内的纤维蛋白原减少。而纤维蛋白原减少会导致体内凝血因子活性降低,从而出现凝血障碍的情况。

在临床上对于登革出血热患者需要进行积极治疗。一般可以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如醋酸泼尼松片等。如果患者出现了休克的情况,则需要及时补充血容量,并且还需要遵医嘱使用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