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刘爱华 北京医院
67187阅读
原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52087阅读
王晓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54273阅读
58489阅读
53446阅读
59294阅读
66347阅读
55318阅读
59302阅读
62133阅读
60975阅读
61468阅读
58680阅读
65758阅读
56680阅读
51094阅读
66159阅读
64521阅读
52746阅读
62474阅读
12下一页末页
迟翔宇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呼吸内科
周丹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妇产科
高华 副主任医师
成都市第三医院 血液科
权威医生
刘青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287次播放
286次播放
309次播放
275次播放
健康资讯
生活问答
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区别
2025-09-16
高血压有遗传的可能性吗?
条虫的预防方法
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可靠吗?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防风通圣丸能治疗荨麻疹吗
2025-08-09
治疗早泄用左归丸还是右归丸
2025-08-03
百洛特适合抑郁症的治疗吗?孕妇能用吗...
2024-12-13
乐孚亭服用剂量如何控制?起始剂量多少...
2025-01-25
怀孕吃了乐卡地平片该怎么办
2024-11-08
两肾隐隐作痛可能由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腰肌劳损、肾炎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症状及检查明确诊断。
细菌逆行感染可能导致肾盂肾炎,表现为腰部隐痛伴尿频尿急。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抗生素,配合多饮水。
结石移动刺激肾盂可引起间歇性钝痛,可能伴随血尿。建议超声检查确诊,药物可选双氯芬酸钠、坦索罗辛缓解症状,较大结石需体外碎石。
久坐或姿势不当导致的肌肉劳损可能被误认为肾区疼痛,热敷和适度拉伸可缓解,无须特殊用药。
免疫因素引起的肾小球炎症可能表现为持续隐痛伴泡沫尿,需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常用药物包括缬沙坦、泼尼松等。
建议避免高盐饮食和憋尿,若疼痛持续或出现发热、血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检查。
头转动就晕想吐可能与耳石症、颈椎病、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平衡障碍等症状。
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引发眩晕,头部位置变动时症状加剧。可通过耳石复位治疗,药物可选甲磺酸倍他司汀、盐酸氟桂利嗪、地西泮缓解症状。
椎动脉受压导致脑供血不足,转头时诱发眩晕。需改善颈椎姿势,药物使用盐酸替扎尼定、洛索洛芬钠、甲钴胺营养神经。
病毒感染前庭神经引起急性眩晕,伴恶心呕吐。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使用地塞米松、银杏叶提取物、盐酸苯海拉明控制炎症。
内淋巴积水导致发作性眩晕,常伴耳鸣耳闷。建议低盐饮食,药物选用利尿剂氢氯噻嗪、敏使朗、地西泮调节内耳功能。
避免突然转头动作,眩晕发作时保持静卧,若症状反复或加重需及时就诊神经内科或耳鼻喉科排查病因。
腿经常抽筋可能由缺钙、过度疲劳、寒冷刺激、下肢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钙、热敷按摩、改善循环、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钙离子参与肌肉收缩调节,日常钙摄入不足可能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建议多食用乳制品、豆制品,可遵医嘱服用碳酸钙D3、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维D钙咀嚼片等补钙药物。
长时间运动或站立会导致肌肉乳酸堆积,引发痉挛性疼痛。运动后应进行腿部拉伸,睡前可用温水泡脚配合腓肠肌按摩,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休息。
低温环境下未做好腿部保暖,可能诱发肌肉强直性收缩。冬季需穿戴保暖护腿,睡眠时注意下肢保暖,突发抽筋时可使用暖水袋热敷缓解。
下肢静脉曲张或动脉硬化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通常伴随肢体麻木、皮肤温度降低等症状,需就医使用迈之灵片、血塞通片等改善微循环药物,严重者需血管外科治疗。
日常保持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维持固定姿势,夜间抽筋频繁者建议睡前做踝泵运动,若伴随下肢水肿或皮肤变色应及时就医排查血管疾病。
新生儿吃完奶后打嗝多由生理性因素引起,常见原因包括喂养姿势不当、吸入空气过多、胃部发育未成熟以及牛奶蛋白过敏等。
哺乳时未保持头高脚低位可能导致奶液反流刺激膈肌。建议家长采用45度斜抱姿势喂奶,喂完后竖抱拍嗝10-15分钟。
奶嘴孔过大或哭闹时喂养会使宝宝吞入过量空气。家长需选择合适流速奶嘴,在婴儿平静时喂养,每次喂奶后轻拍背部帮助排气。
新生儿贲门括约肌松弛易引发膈肌痉挛。随着月龄增长多可自行缓解,家长可尝试少量多次喂养,避免过度饱食。
配方奶喂养可能诱发过敏反应导致频繁打嗝,通常伴有湿疹或腹泻。建议更换水解蛋白奶粉,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西替利嗪滴剂、蒙脱石散或益生菌制剂。
日常注意记录打嗝频率与饮食关联,若伴随呕吐、拒奶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儿科就诊评估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等病理因素。
儿童持续38度左右发热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脱水、中暑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补液调节、病因治疗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及时监测体温变化并就医评估。
流感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表现为反复低热伴咳嗽流涕。家长需保持室内通风,遵医嘱使用奥司他韦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
扁桃体炎或尿路感染可能导致持续发热,常伴随局部红肿疼痛。建议家长进行血常规检查,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
水分摄入不足时体温调节功能异常,可能出现口渴尿少症状。家长需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适当食用西瓜汁或米汤等流质食物。
高温环境下散热障碍可致体温升高,常见皮肤发烫精神萎靡。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必要时就医静脉补液。
持续发热期间建议保持清淡饮食,选择小米粥、蒸苹果等易消化食物,避免剧烈活动,每2小时复测体温并记录变化曲线。
胃癌可通过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等方式治疗。胃癌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慢性胃病等原因引起。
早期胃癌患者可通过胃部分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根治,手术方式根据肿瘤位置和分期决定。术后需配合辅助治疗降低复发概率。
中晚期患者常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替吉奥等化疗药物,可缩小肿瘤或控制转移。化疗可能引起恶心、脱发等副作用。
放疗常与化疗联用,通过高能射线杀灭癌细胞。适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或术后辅助治疗,需注意放射性胃炎等并发症。
曲妥珠单抗、雷莫芦单抗等靶向药可用于HER2阳性或血管生成异常患者。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明确适应症。
胃癌患者应保持高蛋白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腌制烧烤食物,定期复查胃镜和肿瘤标志物,遵医嘱规范治疗。
胃炎胃萎缩可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中医调理、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胃炎胃萎缩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
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粥类、蒸煮蔬菜。少食多餐,减轻胃肠负担。
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上腹痛、腹胀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铝碳酸镁、胶体果胶铋等药物。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主要病机,可通过中药汤剂、针灸等方式调理。常用中药有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胃药材。
胃镜检查可明确病情进展,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必要时进行内镜下治疗。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戒烟限酒有助于改善症状。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膝盖发红可能由皮肤摩擦、过敏反应、感染或关节炎等原因引起,需结合伴随症状判断具体病因。
衣物或运动护具反复摩擦膝盖可能导致局部充血发红,通常无痛痒感,减少摩擦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或使用新护肤品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红斑伴瘙痒,需远离过敏原并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可能引起蜂窝织炎,伴随红肿热痛,需用头孢克洛等抗生素治疗,严重时需切开引流。
尿酸结晶沉积关节可导致急性炎症,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但也可累及膝盖,需用秋水仙碱缓解症状并配合非布司他降尿酸。
建议避免膝盖过度负重活动,发作期可冷敷缓解红肿,持续不退或伴随发热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性病因。
双输尿管结石多数情况下可以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具体方案需根据结石大小、位置、肾功能以及是否合并感染等因素综合评估。
直径小于20毫米的结石适合体外碎石,过大的结石可能需要联合输尿管镜手术。
上段输尿管结石碎石成功率较高,中下段结石可能因骨骼遮挡影响定位。
需通过静脉肾盂造影或CT尿路造影确认患侧肾功能存在,严重积水萎缩者不宜碎石。
合并尿路感染需先抗感染治疗,否则碎石可能导致感染扩散甚至脓毒血症。
建议术前完善尿常规、血肌酐等检查,术后多饮水配合排石药物,定期复查超声监测排石情况。
血糖高多数情况下可以要孩子,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血糖至安全范围。血糖管理主要涉及饮食调整、规律运动、药物控制和定期监测。
减少精制糖和高升糖指数食物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和优质蛋白比例,有助于稳定餐后血糖波动。
每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建议在医生评估后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根据血糖水平可能需要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或格列美脲等降糖药物,须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孕前及孕期需加强血糖监测频率,包括空腹、餐后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及时调整控糖策略。
计划妊娠前建议进行并发症筛查,孕期需产科与内分泌科联合管理,保持血糖在3.9-6.5mmol/L的理想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