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泌尿外科 > 外科 > 盆腔肿瘤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4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巩膜炎的症状可能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伤、代谢异常、邻近组织炎症蔓延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巩膜炎可通过局部用药、全身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诱发巩膜炎,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纯疱疹病毒等。患者可能出现局部充血、压痛加剧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或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滴眼液,严重时需联合口服药物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可能并发巩膜炎,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典型症状为持续性眼痛伴紫红色结节。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控制炎症,严重者需全身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
眼部化学伤、物理性损伤可能导致巩膜组织坏死引发炎症。临床可见局限性充血、水肿。急性期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续使用促进修复的滴眼液如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避免继发感染。
痛风患者尿酸结晶可能沉积于巩膜,糖尿病引发的微血管病变也可导致巩膜缺血性炎症。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轻度充血。需控制原发病,局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普拉洛芬滴眼液缓解症状。
角膜炎、葡萄膜炎等可能扩散至巩膜,表现为原有症状加重伴深层血管扩张。需针对原发炎症治疗,如细菌性角膜炎联合使用加替沙星滴眼液和睫状肌麻痹剂如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巩膜炎患者应避免揉眼、过度用眼,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饮食宜清淡,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若出现视力骤降、剧烈眼痛或头痛需立即就医,避免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引发青光眼等并发症。定期眼科复查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
母乳性黄疸可以通过血清胆红素检测和临床评估明确诊断。诊断依据主要有母乳喂养史、胆红素水平变化特点、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因素等。
通过采集新生儿足跟血或静脉血检测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母乳性黄疸患儿通常表现为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峰值出现在出生后5-15天,数值一般不超过15mg/dL。该检测能客观反映黄疸程度,需在专业医疗机构完成。
医生会详细询问哺乳频率、乳汁摄入量及体重增长情况。典型母乳性黄疸患儿每日哺乳次数可达8-12次,但可能因哺乳技巧不足导致实际摄入量不够。这种摄入性黄疸多发生在出生后3-5天,与母乳分泌不足相关。
动态监测显示母乳性黄疸的胆红素水平呈缓慢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持续时间可达3-12周。与病理性黄疸的快速上升不同,其每日胆红素上升速度通常小于5mg/dL,这种特征性变化是重要鉴别点。
需通过血型鉴定、Coombs试验、肝功能等检查排除ABO溶血病、G6PD缺乏症等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患儿这些检查结果通常正常,且不伴有肝脾肿大、贫血等异常表现。
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后,若胆红素水平下降30%以上可支持诊断。但该方法可能影响母乳喂养建立,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进行,期间需用配方奶器维持泌乳。
确诊母乳性黄疸后,多数情况下无须特殊治疗,建议继续母乳喂养并加强哺乳指导。家长应每日观察黄疸变化,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若出现嗜睡、拒奶或黄疸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保持适度阳光照射有助于胆红素代谢,但需避免直射眼睛和过度暴晒。
宝宝肠绞痛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热敷、改变体位、遵医嘱使用药物等方式缓解。肠绞痛可能与胃肠功能不成熟、乳糖不耐受、肠道菌群失衡、食物过敏、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
家长需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原则,避免宝宝过度饥饿或过饱。母乳喂养时母亲应减少摄入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配方奶喂养可尝试更换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喂奶后竖抱拍嗝10-15分钟。奶嘴孔大小需合适,避免吸入过多空气。
家长将手掌搓热后,以宝宝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按摩时可配合婴儿润肤油减少摩擦,注意避开刚进食后的时段。按摩能促进肠蠕动帮助排气,缓解肠痉挛引起的疼痛。
使用40℃左右温水袋或热毛巾包裹后敷于宝宝腹部,每次10-15分钟,注意温度不可过高避免烫伤。热敷能放松肠道平滑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配合屈膝仰卧位,即让宝宝平躺后轻轻将其双膝向腹部弯曲。
发作时将宝宝竖抱于肩部,一手托住臀部,另一手轻拍背部。或采用飞机抱姿势,让宝宝俯卧于家长前臂,头部略高于身体。这些体位能增加腹压促进排气,同时摇晃动作具有安抚作用。避免在哭闹时立即平躺喂奶。
若症状持续可就医,医生可能开具西甲硅油乳剂(如二甲硅油散)帮助消除肠道气泡,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菌群。严重痉挛时可能使用颠茄口服溶液解痉,但须严格按剂量服用。禁止自行使用止痛药物。
家长需记录宝宝哭闹时间、喂养情况及排便性状,帮助医生判断病因。保持环境安静舒适,用襁褓包裹增加安全感。哺乳期母亲应避免咖啡因及辛辣食物。若伴随发热、血便、呕吐或体重不增,须立即就医排除肠套叠等急症。多数宝宝4-6月龄后随着胃肠发育成熟,肠绞痛会自然缓解。
大脑轻微出血是否要紧需结合出血量和损伤部位判断。若仅为少量出血且未压迫关键脑区,通常通过密切观察和保守治疗可恢复;若出血量较大或位于脑干、基底节等关键区域,可能引发意识障碍、偏瘫等严重后果,需紧急手术干预。
脑外伤后少量出血常见于脑挫裂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数患者可能出现短暂头痛、恶心,但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轻。此时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咳嗽或排便,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或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控制渗血。影像学复查间隔为24-48小时,重点观察血肿是否扩大。
当出血量超过30毫升或伴随脑室受压时,可能迅速进展为脑疝。典型症状包括瞳孔不等大、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伴心率减慢。这种情况需立即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可能遗留认知功能障碍或运动缺陷。高龄、凝血异常或合并多发伤者预后较差,需长期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
伤后72小时内应持续心电监护,控制血压在120-140/70-90mmHg范围。恢复期建议低盐低脂饮食,补充维生素B1片和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避免剧烈活动3-6个月。若出现嗜睡加重或肢体抽搐,须即刻复查头颅CT排除迟发性出血。
病毒性结膜炎和细菌性结膜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原体、症状特点及治疗方式。病毒性结膜炎通常由腺病毒等病毒引起,表现为眼红、水样分泌物、畏光;细菌性结膜炎则由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导致,常见脓性分泌物、眼睑黏连。两者可通过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上病毒性以抗病毒药物为主,细菌性需使用抗生素。
病毒性结膜炎多由腺病毒、肠道病毒等引起,具有较强传染性,常伴随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结膜炎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多因接触污染物品或手部卫生不良导致。两者病原体检测可通过结膜刮片培养或PCR鉴定。
病毒性结膜炎早期表现为单眼或双眼突发水样分泌物,结膜充血呈鲜红色,常伴耳前淋巴结肿大。细菌性结膜炎分泌物呈黄绿色脓性,晨起时眼睑黏连明显结膜水肿,一般无淋巴结肿大。病毒性可能引发角膜点状浸润,细菌性较少累及角膜。
病毒性结膜炎潜伏期5-12天,病程持续2-3周,部分患者出现角膜混浊等并发症。细菌性结膜炎潜伏期1-3天,及时治疗5-7天可缓解,但耐药菌株可能延长病程。两者均可通过接触传播,病毒性传染性更强。
病毒性结膜炎可使用更昔洛韦滴眼液、阿昔洛韦眼用凝胶等抗病毒药物,严重时联合干扰素。细菌性结膜炎需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抗生素,耐药病例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两者均需避免糖皮质激素自行使用。
病毒性结膜炎流行期间应隔离患者,加强毛巾等个人用品消毒。细菌性结膜炎需注意手卫生,避免揉眼,急性期禁用隐形眼镜。两类患者均需单独使用眼药水,滴眼前后洗手,分泌物多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
结膜炎患者应保持眼部清洁,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枕头等物品。病毒性结膜炎传染期需居家休息,细菌性感染者应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出现视力下降、剧烈眼痛或光过敏等症状时需及时复诊,糖尿病患者及免疫低下者更需警惕并发症。日常注意补充维生素A、C,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