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泌尿外科 > 外科 > 小儿尿路感染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4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新生儿肚脐发红可能是脐部感染或脐炎的表现,需警惕脐部护理不当、细菌感染等因素。建议家长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
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前后,若未保持干燥清洁,可能因尿液、汗液或衣物摩擦刺激导致局部发红。家长需每日用75%医用酒精或碘伏棉签由内向外环形消毒脐窝,避免使用紫药水等遮盖性药物。若发现脐周皮肤轻微红肿但无渗液,可加强消毒频次至每日2-3次,并确保尿不湿边缘不摩擦脐部。
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等病原体侵入脐部可能引发脐炎,表现为脐轮明显红肿、触痛,可能伴随黄色脓性分泌物。需就医进行分泌物培养,医生可能开具莫匹罗星软膏或红霉素软膏局部抗感染,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家长切勿挤压肿胀处,消毒时动作需轻柔。
脐带脱落后局部形成红色结节样组织,表面湿润易出血,可能继发感染导致持续发红。较小肉芽肿可用硝酸银棒灼烧处理,较大者需外科电凝或结扎切除。护理时需避免摩擦刺激,按医嘱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继发感染。
对尿不湿材质、洗涤剂或消毒剂过敏时,脐周可能出现红斑伴丘疹。需更换低敏产品,用温水清洁后涂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若红肿扩散至腹壁,可能需口服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治疗。
罕见先天畸形导致脐部持续湿润发红,可能漏出尿液样液体。需通过超声确诊,轻度可通过硝酸银烧灼闭合瘘管,严重者需手术切除瘘管。护理时需特别注意保持干燥,防止逆行感染。
日常需保持脐部通风干燥,穿宽松纯棉衣物,每次便后从前往后擦拭避免污染脐部。若发红持续超过48小时、出现发热或渗脓,须立即儿科就诊。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新生儿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避免使用痱子粉等粉剂堵塞脐窝,消毒时注意观察脐带残端有无异常分泌物。
小儿脊髓性肌萎缩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肌张力减退和运动功能退化。该病主要由SMN1基因突变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化引起,可分为Ⅰ型(严重婴儿型)、Ⅱ型(中间型)、Ⅲ型(青少年型)和Ⅳ型(成人型),症状严重程度与发病年龄相关。
患儿最早表现为对称性肢体近端肌无力,下肢较上肢明显。婴儿期发病者可见蛙式体位,无法完成抬头、翻身等动作;幼儿期发病者行走时易跌倒,爬楼梯困难。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与运动神经元持续退化有关。家长需定期评估患儿肌力变化,通过康复训练延缓肌肉萎缩。
全身肌肉松软是典型体征,体检可见关节过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婴儿患者表现为抱持时肢体下垂,幼儿坐立时出现脊柱侧弯。这种肌张力低下与脊髓前角细胞损伤导致γ运动神经元功能丧失相关。建议家长使用矫形器维持关节功能位,预防挛缩畸形。
已获得的运动能力如独坐、站立等会逐渐丧失,Ⅱ型患儿多在2-4岁出现运动功能平台期后衰退。这与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导致肌肉失神经支配有关。家长需记录运动能力变化轨迹,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Ⅰ型患儿常见肋间肌无力导致的矛盾呼吸,表现为吸气时腹部隆起而胸部凹陷。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反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这与支配呼吸肌的颈胸段脊髓神经元受损有关。家长需学会拍背排痰技巧,必要时配合无创通气支持。
晚期可出现吞咽困难、咀嚼无力和构音障碍,与脑干运动核团受累相关。患儿进食时易呛咳,需调整食物质地为糊状。家长喂食时应保持45度体位,监测体重变化预防营养不良。严重者需考虑胃造瘘营养支持。
家长发现患儿出现异常肌张力或运动能力退化时,应及时到儿科神经专科就诊。目前治疗包括SMN2基因修饰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基因替代疗法奥伐木单抗等,需结合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日常护理需注重营养支持,预防脊柱侧弯和关节挛缩,定期进行肺功能评估。保持适度被动运动有助于维持残存肌力,但应避免过度疲劳。
小孩声音嘶哑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声带过度使用、过敏反应、声带小结或喉炎等原因有关,可通过休息声带、药物治疗、雾化吸入、嗓音训练或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干预。
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喉炎症会导致声带充血水肿。常见伴随发热、咳嗽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小儿咽扁颗粒、开喉剑喷雾剂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保持室内湿度,避免冷空气刺激。
长时间哭闹、喊叫会使声带黏膜受损。表现为声音沙哑但无其他不适,需限制发声1-3天,用温蜂蜜水润喉。避免进食过冷过热食物,防止加重黏膜刺激。
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可能引发喉头水肿。多伴有打喷嚏、眼痒等症状,需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消除过敏反应。家长应排查并远离过敏原,必要时进行脱敏治疗。
长期用声不当形成的良性增生常见于学龄期儿童。嗓音休息基础上,可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严重者需电子喉镜下显微手术切除。术后需进行为期1个月的发音矫正训练。
喉部细菌感染易引发声门下水肿,出现犬吠样咳嗽和吸气性喉鸣。紧急处理需吸入肾上腺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液,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发病期间保持半卧位,维持呼吸道湿润。
日常需避免让孩子长时间大声说话或哭闹,冬季注意颈部保暖,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若声音嘶哑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呼吸困难,应立即前往耳鼻喉科就诊。定期进行嗓音保健操训练有助于预防声带损伤。
胳膊皮下出现疙瘩多数是良性肿物,常见于脂肪瘤或皮脂腺囊肿,通常无须特殊处理。若伴随红肿热痛、快速增大或影响活动,需警惕感染或肿瘤性病变。
脂肪瘤是最常见的皮下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触诊质地柔软、活动度好,生长缓慢且边界清晰。皮脂腺囊肿因毛囊堵塞导致皮脂淤积形成,表面可见黑头样开口,挤压可能排出豆腐渣样分泌物。这两种情况在无感染时一般不会恶变,直径小于3厘米且无症状者可定期观察。表皮样囊肿和纤维瘤也表现为皮下无痛性包块,前者囊壁含角蛋白,后者由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触诊质地较硬。
当肿块短期内直径增长超过1厘米、与皮肤或深部组织粘连固定、出现夜间痛或自发痛时,需考虑神经纤维瘤、血管瘤等病变。化脓性感染引起的脓肿会有明显压痛和波动感,周围皮肤发红发热,可能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罕见情况下需排除软组织肉瘤,此类肿块通常生长迅速、位置较深、活动度差,超声或磁共振检查可辅助鉴别。
建议避免反复触摸或自行挤压肿块,观察期间记录大小变化。出现质地变硬、表面破溃、区域淋巴结肿大等异常表现时,应及时至普外科或皮肤科就诊,通过超声检查明确性质,必要时行穿刺活检。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外力撞击,饮食上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E有助于维持皮肤健康。
眼睛被戳到有异物感可通过冲洗眼睛、冷敷、使用人工泪液、遵医嘱用药、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眼睛异物感通常由异物残留、角膜擦伤、结膜损伤、眼部感染、化学刺激等原因引起。
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清洁流动水冲洗眼球表面,冲洗时翻开上下眼睑,持续冲洗10-15分钟。该方法适用于灰尘、沙粒等细小异物进入眼睛的情况,能有效清除大部分表浅异物。冲洗后若仍有明显不适,需进一步处理。
用无菌纱布包裹冰袋敷于闭合的眼睑上,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冷敷可减轻组织水肿和疼痛感,适用于眼部受外力撞击后出现的肿胀症状。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
可选择玻璃酸钠滴眼液、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等人工泪液产品。这类药物能润滑眼表,缓解异物摩擦引起的不适感,适用于轻度角膜上皮损伤的情况。使用前需清洁双手,避免瓶口接触眼睛。
若出现感染迹象,医生可能开具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对于疼痛明显者,可使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等抗炎药物。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当出现视力模糊、持续眼痛、大量分泌物或出血时,提示可能存在角膜穿孔、眼内异物等严重损伤,需立即前往眼科急诊。医生会通过裂隙灯检查、荧光素染色等明确损伤程度,必要时进行异物取出或手术治疗。
处理期间避免揉眼,防止二次损伤。48小时内禁止游泳或佩戴隐形眼镜。饮食宜清淡,多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C,如胡萝卜、柑橘等食物有助于角膜修复。若出现畏光、流泪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复诊。日常注意劳动保护,接触粉尘或进行高风险作业时佩戴防护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