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皮肤科 > 皮肤性病科 > 晒伤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葡萄膜炎引起的不离不弃可能与眼部炎症反复发作、免疫系统异常、感染因素、外伤或全身性疾病有关。患者通常表现为眼红、眼痛、畏光、视力下降等症状,需通过抗炎治疗、免疫调节、病因控制等方式干预。
葡萄膜炎的慢性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组织粘连,引发虹膜后粘连或玻璃体混浊,表现为持续眼红、视物模糊。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抑制炎症,慢性期需联合环孢素滴眼液控制免疫反应。日常避免揉眼,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常合并葡萄膜炎,体内异常抗体攻击葡萄膜组织。患者可能伴随关节疼痛、晨僵,需使用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调节免疫,同时监测肝肾功能。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减轻免疫紊乱。
结核分枝杆菌、单纯疱疹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诱发肉芽肿性葡萄膜炎,表现为角膜后沉着物、虹膜结节。确诊后需联用利福平胶囊抗结核,或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抗病毒治疗。接触镜佩戴者应严格消毒护理用品。
眼球挫伤、内眼手术可能破坏血-房水屏障,导致创伤性葡萄膜炎。患者常见前房闪辉、睫状充血,需使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缓解炎症,必要时注射曲安奈德混悬液。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白塞病、结节病等系统性疾病可通过血管炎途径影响葡萄膜,典型症状包括口腔溃疡、皮肤红斑。治疗需口服硫唑嘌呤片控制原发病,联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防止瞳孔后粘连。定期眼科随访监测并发症。
葡萄膜炎患者应保持低糖低脂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A和Omega-3脂肪酸,如胡萝卜、深海鱼等食物。避免长时间用眼,每40分钟休息5分钟,室内光线需柔和均匀。突然视力骤降或眼压升高时需立即就医,未规范治疗可能继发青光眼或视网膜脱离。建议建立症状日记记录发作诱因,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眼睑脂肪瘤可通过手术切除、激光治疗、局部注射药物等方式消除。眼睑脂肪瘤通常由脂肪代谢异常、遗传因素、局部创伤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眼睑皮下无痛性柔软肿块。
手术切除是消除眼睑脂肪瘤的主要方法,适用于体积较大或影响视力的脂肪瘤。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医生会沿皮纹方向做小切口完整剥离瘤体。术后需加压包扎1-2天,切口一般5-7天愈合。常见术式包括传统切除术、内窥镜辅助切除术等。术后可能遗留轻微瘢痕,但多数不影响外观。
二氧化碳激光或铒激光可用于消除较小眼睑脂肪瘤。激光通过汽化作用分解脂肪组织,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治疗需2-3次,间隔4-6周。可能出现暂时性红肿,需避免揉眼。激光治疗后复发概率略高于手术,适合对瘢痕敏感者。
对于直径小于5毫米的脂肪瘤,可尝试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或曲安奈德注射液。药物通过抑制脂肪细胞增殖促使瘤体萎缩,需每月注射1次,连续3-5次。可能出现局部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副作用。该方法消除率约60%,复发率较高。
射频消融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热能破坏脂肪细胞,适合眼睑浅表小型脂肪瘤。治疗时在瘤体周围注射麻醉剂,通过细针电极进行消融。术后有轻微肿胀,2-3天消退。该方法创伤小但可能需多次治疗,完全消除率约70%。
对生长缓慢、无症状的小型眼睑脂肪瘤可暂不处理,每6-12个月复查一次。日常避免揉搓刺激瘤体,保持眼部清洁。若发现肿块突然增大、变硬或影响眼睑功能,应及时就医。观察期间可配合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消除眼睑脂肪瘤后需保持术区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裂开。饮食宜清淡,限制高脂食物摄入。日常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用眼疲劳。若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应立即复诊。定期复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迹象。
细菌性眼结膜炎和病毒性眼结膜炎的主要区别在于致病微生物种类、症状特征及治疗方式。细菌性结膜炎通常由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表现为脓性分泌物;病毒性结膜炎多由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导致,常见水样分泌物和耳前淋巴结肿大。
细菌性结膜炎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病毒性结膜炎主要由腺病毒、肠道病毒或单纯疱疹病毒引发,传染性更强,易在人群密集场所暴发。
细菌性结膜炎分泌物呈黄绿色脓性,晨起时易黏附睫毛导致睁眼困难。病毒性结膜炎分泌物多为水样或浆液性,量较少但可能伴随结膜下出血点。
细菌性结膜炎常见眼睑红肿、灼热感,一般无全身症状。病毒性结膜炎可能合并咽痛、发热等感冒样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耳前淋巴结压痛。
细菌性结膜炎需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病毒性结膜炎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如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联用抗生素。
细菌性结膜炎经抗生素治疗3-5天可缓解。病毒性结膜炎病程较长,需7-14天自愈,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角结膜炎可能遗留角膜混浊。
患者出现眼红、畏光等症状时,应避免揉眼或共用毛巾。细菌性结膜炎需遵医嘱足疗程用药,病毒性结膜炎需隔离防止传播。建议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干涩,冷敷减轻肿胀,若症状加重或视力下降应及时复查。
疤痕疙瘩通常由遗传因素、皮肤损伤、炎症反应、内分泌异常以及异物刺激等原因引起。疤痕疙瘩是皮肤在修复过程中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形成的异常瘢痕,主要表现为红色隆起状硬结,可能伴有瘙痒或疼痛。
部分人群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其成纤维细胞对创伤的反应更敏感,容易导致胶原合成代谢失衡。这类患者可能在轻微外伤后即形成疤痕疙瘩,常见于胸背部等张力较大部位。建议有家族史者避免不必要的皮肤创伤,早期伤口可遵医嘱使用硅酮凝胶或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抑制增生。
手术切口、烧伤、痤疮等深达真皮层的损伤会破坏皮肤正常结构,修复过程中若成纤维细胞过度活化,可能形成疤痕疙瘩。这类损伤常伴随局部感染风险,表现为伤口愈合后持续增生的红色斑块。临床可能采用曲安奈德注射液配合压力疗法进行干预。
慢性炎症如毛囊炎、带状疱疹等疾病会导致局部细胞因子持续释放,刺激胶原过度沉积。此类疤痕疙瘩多伴有明显瘙痒感,病灶周围可见炎症性红斑。治疗需控制原发炎症,可联合使用卤米松乳膏与脉冲染料激光改善症状。
青春期、妊娠期等激素水平波动阶段,体内雄激素和生长因子分泌增加,可能加速瘢痕增生。此类患者常见于面部和下颌部位,疤痕质地较硬。建议调节内分泌状态,必要时使用醋酸曲安奈德贴膏局部贴敷。
纹身颜料、缝合线等异物残留可能引发机体排斥反应,导致肉芽组织过度生长形成疤痕疙瘩。此类病灶通常界限清晰,中央可见异物沉积。需手术清除异物后,配合放射治疗或积雪苷霜软膏预防复发。
预防疤痕疙瘩需注重伤口护理,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摩擦。形成初期可使用医用硅胶贴片加压,减少胶原沉积。日常注意防晒,防止色素沉着。若疤痕持续增大、伴有明显不适或影响关节功能,应及时至皮肤科或整形外科就诊,通过药物注射、激光或手术等综合治疗改善外观和症状。
一岁三个月宝宝脑门未闭合且可见跳动通常是正常的,多数与囟门闭合延迟有关。囟门是婴幼儿颅骨间的纤维连接,前囟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2-3个月闭合。未闭合的囟门可能随心跳轻微搏动,属于生理现象。
前囟延迟闭合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表现为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等骨骼改变,需通过补充维生素D滴剂、增加日照时间改善。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导致闭合延迟,伴随生长发育迟缓、皮肤干燥,需检测甲状腺功能并遵医嘱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先天性颅缝早闭症则需通过颅骨三维CT确诊,必要时行颅缝再造术。单纯囟门跳动而无其他异常时,可能与个体发育差异有关,定期监测头围增长即可。早产儿因发育滞后,囟门闭合时间可能比足月儿延后3-6个月。
若囟门超过2岁未闭合,或伴有头颅异常增大、呕吐、嗜睡等症状,需警惕脑积水、颅内压增高或代谢性疾病。测量头围时应使用软尺从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连续监测增长曲线。日常需保证每日400IU维生素D摄入,避免剧烈摇晃头部。母乳喂养者可增加蛋黄、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配方奶喂养者需计算奶量中维生素D是否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