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皮肤科 > 皮肤性病科 > 玫瑰糠疹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声带息肉手术一般需要20-40分钟,具体时间与息肉大小、位置、手术方式等因素有关。
声带息肉手术时间通常在20-30分钟完成。手术采用支撑喉镜下微创切除,术前麻醉准备约10分钟,术中通过显微镜或内镜精准切除病变组织,创面较小且无需缝合。术后麻醉苏醒需观察30-60分钟,多数患者当天即可离院。较小的单发息肉、位于声带边缘的病变,手术操作相对简单,耗时较短。术中若使用激光或低温等离子技术,可进一步缩短操作时间至15-20分钟。
部分复杂情况可能延长至30-40分钟。广基型息肉、双侧多发息肉需分次切除,术中需精细保护声带黏膜。合并声带粘连或任克氏水肿时,需同步处理周围病变组织。儿童患者因配合度低可能延长麻醉时间。术后出现出血或创面修复困难时,需追加止血操作。但超过1小时的情况较为罕见,若手术时间异常延长需警惕并发症。
术后需禁声1-2周,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定期复查喉镜。恢复期出现呼吸困难、持续出血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科学用嗓,控制胃酸反流,可降低复发概率。
植物人痰臭可能存在生命危险,需警惕肺部感染或误吸导致的并发症。植物人因长期卧床、吞咽功能丧失,痰液积聚易滋生细菌,若出现痰液恶臭、黏稠发黄或发热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肺部感染或误吸性肺炎,需立即就医处理。
植物人痰液气味异常通常与细菌感染有关。长期卧床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痰液滞留易引发细菌繁殖,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后痰液可能呈现黄绿色、带有腐臭味,伴随体温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此时需通过痰培养明确病原体,并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如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
少数情况下,痰臭可能由误吸胃内容物或坏死组织导致。植物人吞咽反射消失,胃食管反流物或食物残渣误入气道可引起化学性肺炎,痰液带有酸腐味;若合并肺组织缺血坏死,可能出现腐败性恶臭。这类情况往往进展迅速,可能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器官衰竭,需紧急气管插管清除异物,并行支气管镜灌洗治疗。
植物人护理需定期翻身拍背促进排痰,使用电动吸痰器清理口腔分泌物,床头抬高30度预防误吸。每日观察痰液性状、记录体温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送医。可遵医嘱使用氨溴索注射液稀释痰液,或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减轻气道炎症。营养支持宜选择鼻饲匀浆膳,避免过稠饮食增加反流风险。
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的核心差异在于进食行为模式及体重管理方式,前者以极端限制进食和体重过低为特征,后者表现为反复暴食后通过催吐等行为补偿。两者均属于进食障碍,但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存在显著区别。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长期严格限制热量摄入,常伴有对食物种类、分量的强迫性控制,甚至拒绝进食。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则存在周期性暴食行为,单次摄入远超正常量的食物,随后因愧疚采取催吐、滥用泻药等补偿行为。两者均存在对体重和体型的过度关注,但行为表现截然相反。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体重显著低于正常范围,BMI多处于消瘦水平,可能伴随营养不良、闭经等生理紊乱。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体重通常接近或略高于正常值,但因反复暴食和清除行为,可能出现电解质失衡、牙齿腐蚀等并发症。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常通过极端节食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恐惧体重增长达到病态程度。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则因情绪调节障碍引发暴食,暴食后因失控感采取补偿行为,形成恶性循环。两者均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相关,但行为驱动力不同。
神经性厌食症易导致骨质疏松、心率失常、多器官衰竭等严重躯体问题。神经性贪食症更易引发消化道损伤、电解质紊乱、唾液腺肿大等局部症状。长期未干预时,两种疾病均可危及生命,但病理进程和重点监护指标不同。
神经性厌食症需优先纠正营养不良,通过营养支持结合认知行为治疗逐步恢复体重。神经性贪食症侧重打破暴食-清除循环,需联合情绪管理训练与行为矫正。两者均需心理治疗,但药物选择上厌食症可能使用抗抑郁药改善情绪,贪食症可能联用抑制冲动药物。
针对两种疾病,建议早期识别行为异常并尽早就医。家庭需避免对患者进食行为过度批评,提供情感支持。康复期应定期监测营养指标,逐步建立规律饮食模式,配合心理治疗改善体像认知。避免自行使用催吐或泻药,防止症状恶化。
小儿病毒疹出疹通常是疾病进入恢复期的表现,但需结合具体症状综合判断。病毒疹常见于幼儿急疹、风疹、麻疹等病毒感染,出疹后可能伴随体温下降、精神状态改善等好转迹象。
病毒疹出疹时若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颜色由鲜红转为暗红且无新疹出现,孩子食欲和活动量增加,通常提示病情好转。多数病毒疹具有自限性,皮疹会在3-5天内自然消退,期间可能出现轻微皮肤脱屑。观察期间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少数情况下出疹可能伴随持续高热、皮疹出血或脓性渗出、精神萎靡等表现,需警惕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等。部分特殊病毒感染如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可能在皮疹出现后1-2天内病情突然加重。麻疹患儿在出疹期仍具有较强传染性,需严格隔离至疹后5天。
建议家长每日记录孩子的体温变化、皮疹形态和分布范围,注意观察有无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疹等伴随症状。恢复期可适量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猕猴桃、橙子,避免进食海鲜等易致敏食物。若皮疹持续超过1周未消退或出现手掌脚底水肿、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应及时到儿科或感染科就诊。
跟骨骨折一般需要6-12周可以脱拐,具体时间与骨折严重程度、愈合情况以及康复训练效果有关。
跟骨骨折后脱拐时间主要取决于骨折类型和个体恢复差异。对于无移位或轻微移位的稳定性骨折,通常在石膏固定6-8周后,经X线检查确认骨痂形成良好,可逐步尝试部分负重行走,8-10周后可完全脱拐。粉碎性骨折或伴有关节面塌陷的不稳定性骨折,往往需要更长的固定时间,一般需10-12周才能开始渐进性负重训练,完全脱拐可能需12周以上。康复过程中需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线模糊程度和骨痂生长情况,同时配合踝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练习等物理治疗,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过早脱拐可能导致骨折移位或延迟愈合,而过度保护则可能影响功能恢复。
骨折愈合期间应保持高钙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避免吸烟饮酒等影响骨骼修复的不良习惯。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初期可使用助行器或双拐分担体重,逐渐过渡到单拐、手杖,最终实现无辅助行走。若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