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皮肤科 > 皮肤性病科 > 皮疹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滑膜炎和滑囊炎不是同一种疾病,两者的发病部位和病因存在差异。滑膜炎是指关节滑膜的炎症,滑囊炎则是滑囊的炎症反应。
滑膜炎通常发生在关节腔内,常见于膝关节、髋关节等负重关节。关节滑膜是覆盖在关节内表面的薄膜,负责分泌滑液以减少关节摩擦。滑膜炎可能由创伤、过度使用、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引起。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出现关节积液。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方案,感染性滑膜炎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非感染性滑膜炎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抗炎药物,必要时需进行关节腔穿刺抽液。
滑囊炎多发生于骨突与皮肤或肌腱之间的滑囊,常见部位有肩峰下滑囊、鹰嘴滑囊等。滑囊是充满滑液的囊状结构,起到缓冲压力作用。长期反复摩擦、急性外伤或感染均可导致滑囊炎,表现为局部红肿、压痛及活动时疼痛加剧。治疗以休息、冰敷为主,严重者可遵医嘱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如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或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洛索洛芬钠片。慢性滑囊炎若反复发作,可能需要手术切除滑囊。
日常护理中需避免关节过度负荷,运动时做好防护措施。急性期应限制活动并使用护具支撑,恢复期可进行适度关节活动度训练。饮食上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有助于组织修复。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发热等全身反应,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问题通常表现为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尤其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临床常用药物包括硝酸甘油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美托洛尔缓释片等。对于严重狭窄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左臂放射。稳定型心绞痛多在劳累后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则可能在静息时发生。治疗药物包括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盐酸地尔硫卓缓释胶囊、替格瑞洛片等。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并发症,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导致心肌坏死。患者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伴有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急救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确诊后需尽快进行再灌注治疗,如溶栓治疗或急诊介入手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心肌缺血,从而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患者可能感到心悸、头晕,严重时可导致晕厥。常用治疗药物包括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对于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
长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心肌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等症状。治疗药物包括培哚普利片、螺内酯片、呋塞米片等。患者需要限制钠盐摄入,控制每日液体入量,适度进行康复训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问题需要长期规范管理。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出现胸痛加重或不缓解时,应立即就医。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肺心病患者不爱吃饭可能与胃肠淤血、缺氧、药物副作用、心理因素、营养不良等原因有关。肺心病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因肺部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进而引发全身多系统症状。
右心功能不全时,体循环静脉回流受阻,可能导致胃肠淤血。胃肠淤血会影响消化功能,导致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感,进一步加重厌食。胃肠淤血的治疗需要改善心功能,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减轻淤血症状。
肺心病患者常存在低氧血症,长期缺氧会影响胃肠黏膜的修复和更新,导致消化功能下降。缺氧还会影响味觉和嗅觉,使食物失去吸引力。患者可能出现进食后气促加重的情况,从而主动减少进食量。改善缺氧状态有助于恢复食欲,可通过长期家庭氧疗或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氨茶碱片等缓解症状。
肺心病患者常需服用多种药物,如利尿剂、强心苷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能引起恶心、呕吐、味觉改变等不良反应,导致食欲下降。地高辛片、呋塞米片等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影响电解质平衡,进一步加重消化道症状。若怀疑药物引起食欲不振,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长期患病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情绪障碍会直接影响食欲。患者可能因担心进食后呼吸困难加重而产生进食恐惧。心理因素引起的食欲下降需要通过心理疏导、家人陪伴等方式改善,必要时可在心理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如盐酸舍曲林片、盐酸氟西汀胶囊等。
肺心病患者常处于高代谢状态,但同时又因呼吸困难导致进食困难,容易形成恶性循环。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进一步加重厌食症状。改善营养状态有助于打破这一循环,可通过少量多餐、选择高营养密度食物等方式增加营养摄入。
肺心病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时,家属应协助记录每日饮食情况和症状变化,定期监测体重变化。饮食上建议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如鱼肉、鸡蛋、牛奶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减轻进食负担,餐后保持坐位30分钟以上有助于消化。若食欲持续下降或伴随体重明显减轻,应及时就医评估,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可能。同时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餐前适当活动有助于刺激食欲,但避免过度劳累。
新生儿每天呛奶可能是正常现象,但也可能与喂养方式不当或疾病因素有关。呛奶通常由吞咽协调性不足、胃食管反流、喂养姿势错误、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
新生儿的吞咽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吸吮与吞咽动作可能不协调,尤其在快速进食时容易发生呛奶。这种情况会随着月龄增长逐渐改善。家长需注意控制奶流速,选择适合月龄的奶嘴孔径,喂奶时让婴儿保持半直立姿势,喂完后轻拍背部帮助排气。
婴儿贲门括约肌较松弛,喂奶后可能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导致呛咳。表现为频繁吐奶伴咳嗽,尤其在平躺时加重。家长应少量多次喂养,喂奶后竖抱20分钟,可使用防胀气奶瓶。若症状严重需就医排除病理性反流,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铝碳酸镁混悬液或蒙脱石散等药物保护黏膜。
平躺喂奶或奶瓶角度过大会增加呛奶风险。正确姿势是让婴儿头部高于身体呈30度角,奶瓶与面部垂直避免空气吸入。母乳喂养时注意让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每次喂奶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避免过度喂养。
感冒等呼吸道疾病会导致咽喉分泌物增多,吞咽时易引发呛咳。可能伴有发热、鼻塞等症状。家长需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保持环境湿度,医生可能开具小儿伪麻美芬滴剂或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缓解症状。若出现呼吸急促需立即就医。
喉部软骨软化会导致吸气时喉部塌陷,表现为吃奶时呛咳伴喉鸣音。多数患儿6-12个月可自愈,严重者需补充维生素D滴剂促进软骨发育,极少数需要手术干预。家长要注意观察呼吸状态,避免仰卧位喂养。
日常护理应保持喂养环境安静,喂奶后30分钟内避免剧烈活动。选择防胀气奶瓶,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若呛奶频繁伴随体重不增、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等情况,需及时儿科就诊排除喉喘鸣、气管食管瘘等疾病。记录呛奶频率和伴随症状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
肝癌晚期腹水腹胀通常较严重,可能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或肿瘤进展。腹水腹胀主要由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或肿瘤腹膜转移引起,常伴随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等症状。
肝癌晚期患者出现腹水腹胀时,腹腔内液体积聚会压迫膈肌和内脏器官,导致腹部膨隆、胀痛明显,严重时可影响进食和呼吸。门静脉高压使血管内液体渗入腹腔,低蛋白血症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两者共同促进腹水形成。肿瘤腹膜转移可能直接刺激腹膜分泌过多液体,进一步加重腹胀。患者往往伴随下肢水肿、尿量减少、乏力等症状,部分可能出现脐疝或阴囊水肿。
极少数肝癌晚期患者腹水腹胀程度较轻,可能与肿瘤未侵犯门静脉系统或及时补充白蛋白有关。但多数情况下,腹水进行性增多往往预示疾病进入终末期,可能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肿瘤压迫胆管时还会出现黄疸,肝功能衰竭可能导致肝性脑病。
肝癌晚期腹水腹胀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000毫升以内。可适当抬高床头减轻呼吸困难,穿着宽松衣物减少腹部压迫。建议采用半卧位休息,定期测量腹围和体重监测病情变化。患者应尽早就医评估腹水性质,必要时行腹腔穿刺引流缓解症状,同时针对肝癌进行姑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