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皮肤科 > 皮肤性病科 > 狐臭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后颈窝皮下出现不痛不痒的硬包可能是脂肪瘤、皮脂腺囊肿或淋巴结肿大等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处理。
脂肪瘤是最常见的可能性,由脂肪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质地柔软且活动度好,生长缓慢。皮脂腺囊肿因毛囊堵塞导致皮脂堆积,表面可能有黑头,若继发感染可能出现红肿疼痛。淋巴结肿大可能与局部炎症反应有关,但无痛性肿大需警惕结核或肿瘤转移。部分硬包可能是纤维瘤或表皮样囊肿,需通过触诊和影像学鉴别。
若硬包短期内增大、变硬或伴随皮肤破溃,需警惕恶性肿瘤可能。颈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可能与鼻咽癌、甲状腺癌等转移相关,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先天性病变如甲状舌管囊肿也可能表现为颈部无痛包块,多见于儿童青少年。
日常避免反复触摸或挤压硬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记录包块大小变化及是否出现新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等。就诊时需配合医生完成超声、穿刺活检等检查,明确性质后针对性治疗。小而稳定的良性包块可定期观察,增大或有恶变倾向的需手术切除。
心膜炎的症状与表现主要有胸痛、发热、呼吸困难、心包摩擦音和体循环淤血。心膜炎通常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外伤或代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心包穿刺引流或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胸痛是心膜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锐痛或钝痛,可放射至颈部、背部或左肩。疼痛常因深呼吸、咳嗽或平卧加重,坐位前倾可减轻。胸痛可能与心包壁层炎症刺激神经有关,部分患者伴随心悸或乏力。急性心包炎引起的胸痛需与心肌梗死鉴别,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
感染性心膜炎患者多出现中低度发热,体温可达38-39摄氏度,伴随寒战、盗汗等全身症状。结核性心包炎发热多为午后低热,肿瘤性心包炎可能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发热反映机体对病原体或炎症的免疫反应,需结合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评估感染程度。
心包积液增多时可压迫心脏,导致心室舒张受限,出现劳力性或静息性呼吸困难。患者常需高枕卧位或端坐呼吸,严重时出现发绀。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伴随腹胀和下肢水肿。胸部X线可见心影增大,心脏超声可明确积液量和心包厚度。
纤维素性心包炎特征性体征为心包摩擦音,听诊呈抓刮样粗糙音,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最明显。摩擦音随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出现,可能伴随心音减弱。该体征反映心包脏层与壁层因炎症产生机械摩擦,具有诊断价值但可能随积液增多而消失。
心包填塞或缩窄性心包炎可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肝大和下肢凹陷性水肿。患者可能出现纳差、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出现心源性肝硬化。中心静脉压测定和心脏CT有助于评估血流动力学改变程度。
心膜炎患者应卧床休息,限制钠盐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急性期建议低脂、易消化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定期监测体重和尿量变化,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或下肢水肿明显时需及时就医。遵医嘱规范使用抗感染或抗炎药物,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慢性心包炎患者需长期随访,通过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状态。
静脉破裂能否自行愈合取决于破裂程度和部位,轻微表浅静脉破裂可能自行修复,深部或严重破裂通常需要医疗干预。
表浅静脉如皮肤微小血管破裂时,局部凝血机制可快速启动形成血栓封闭破损处,周围健康内皮细胞会逐渐迁移覆盖创面。这一过程可能伴随淤青、肿胀等表现,保持患肢抬高、避免外力压迫有助于恢复。常见诱因包括外伤、静脉穿刺或静脉压骤增,恢复时间通常为7-14天。
深静脉或较大静脉破裂时,血管壁全层损伤使自愈能力受限,可能出现持续出血、血肿扩大或血栓脱落风险。下肢深静脉破裂可能导致患肢剧烈肿痛、皮肤温度改变,门静脉破裂则易引发腹腔内出血。此类情况需立即就医,通过血管缝合、栓塞或置入支架等治疗,延迟处理可能引发失血性休克或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静脉破裂后应避免剧烈运动或按摩患处,观察是否出现疼痛加剧、肢体苍白等缺血表现。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愈合能力可能下降,建议尽早就诊评估。恢复期间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但任何疑似深静脉破裂的情况均须立即医疗处置。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主要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可能由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紊乱、精神心理因素、食物不耐受等原因引起。
胃肠动力异常可能与肠道平滑肌收缩节律紊乱有关,通常表现为餐后腹痛加重、排便后缓解。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等调节胃肠动力的药物,配合低FODMAP饮食减少产气食物摄入。
内脏高敏感性指肠道对正常刺激的痛觉阈值降低,可能与脑-肠轴调节异常有关,常见症状为排便前腹部绞痛。建议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必要时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等抗焦虑药物改善神经调节。
肠道菌群紊乱时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可能引发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可尝试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酪酸梭菌活菌散等微生态制剂,同时增加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摄入。
长期压力或焦虑可能通过脑肠互动加重症状,表现为紧张时腹泻发作。除心理疏导外,可配合腹式呼吸训练,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物。
乳糖或麸质不耐受可能诱发腹胀、排气增多,可通过饮食日记排查过敏原。确诊后需避免相关食物,乳糖不耐受者可补充乳糖酶胶囊,麸质敏感者需严格执行无麸质饮食。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需建立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步行等适度运动,饮食上采取少量多餐方式,避免辛辣、生冷及高脂食物。建议记录症状与饮食、情绪的关联性,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急性发作期可局部热敷腹部,若出现体重下降、便血等预警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
肠激综合症可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肠激综合症通常由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感染后肠道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油腻、生冷食物,减少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等。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选择燕麦、苹果等可溶性纤维。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记录饮食日志有助于识别诱发症状的特定食物。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建立定时排便习惯,避免如厕时过度用力。
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加重症状,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压力。练习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放松技巧。必要时在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专业心理疏导。
解痉药如匹维溴铵片可缓解腹痛腹胀。调节肠道菌群可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止泻药如蒙脱石散适用于腹泻型患者。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对便秘型有效。需严格遵医嘱用药。
中医辨证施治常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艾灸神阙、足三里等穴位可改善胃肠功能。中药敷贴、耳穴压豆等外治法也有辅助效果。需由专业中医师指导进行。
肠激综合症患者需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规律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注意腹部保暖,可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10-15分钟。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复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建立症状日记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