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中医内科 > 中医科 > 脾虚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医生不建议拔智齿通常是因为智齿未引发临床症状且位置正常,符合保留条件。智齿是否需要拔除需综合评估牙齿位置、邻牙关系、口腔空间及炎症风险等因素。
智齿是人类第三磨牙,通常在18-25岁萌出。若智齿完全萌出且与对颌牙建立正常咬合关系,无龋坏或牙周病变,同时有足够空间容纳而不挤压邻牙,医生会建议保留。这类智齿能发挥咀嚼功能,拔除反而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创伤和术后并发症。保留期间需加强口腔清洁,使用含氟牙膏和牙线重点清洁智齿区域,每6-12个月进行口腔检查,通过X光监测智齿动态。
当智齿存在阻生、倾斜或埋伏情况,但尚未出现疼痛、肿胀、邻牙损伤等并发症时,医生可能采取观察策略。部分垂直阻生智齿随着颌骨发育可能自然调整位置,水平阻生智齿若距离神经管过近,手术风险可能超过获益。此时可通过局部冲洗、消炎药物控制潜在感染,配合口腔黏膜保护剂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预防冠周炎。定期拍摄曲面断层片评估智齿与神经管距离变化。
全身健康状况也是保留考量因素。患有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血管疾病或免疫缺陷者,非必要拔牙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妊娠期女性因激素变化易发智齿冠周炎,但孕早期和晚期拔牙风险较高,多建议产后处理。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稳定后再评估手术必要性。高龄患者若智齿长期无症状且与周围组织形成稳定关系,通常不建议干预。
智齿保留期间出现牙龈肿痛可短期使用甲硝唑芬布芬胶囊联合乙酰螺旋霉素片抗感染,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若发生食物嵌塞,可用冲牙器清除残渣,避免使用牙签损伤牙龈。出现张口受限或面部肿胀需及时就医,可能需静脉注射头孢呋辛钠注射液控制感染。智齿邻牙发生龋坏时,优先选择补牙而非直接拔除智齿。
保持每日两次巴氏刷牙法清洁智齿区域,饭后用温盐水漱口减少菌斑堆积。避免用患侧咀嚼硬物防止牙龈损伤,戒烟限酒降低感染风险。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促进牙龈健康,适量摄入奶制品强化牙釉质。每年进行口腔体检时,主动向医生反馈智齿区域异常感觉,早期发现问题可提高保守治疗成功率。
小儿麻痹症的发病原因不包括遗传因素、维生素缺乏、过敏反应、心理压力以及环境污染。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小儿麻痹症与遗传因素无关,该疾病由特定病毒感染导致,不会通过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神经系统,与家族遗传病史无直接联系。若家庭成员中出现病例,通常源于接触传播而非遗传。
营养状况不会直接引发小儿麻痹症,即使存在维生素A或D缺乏,也不会增加患病风险。但营养不良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间接导致病毒感染后症状加重。补充维生素可作为康复支持手段,但不能预防或消除病原体。
过敏体质与小儿麻痹症发病无因果关系。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入侵,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应答无关。临床中未发现特定过敏原会诱发该病,但部分患儿可能因过敏合并感染需区别处理。
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不会导致小儿麻痹症,该病由病毒特异性感染运动神经元引起。虽然长期应激可能降低免疫力,但并非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患儿发病后可能出现焦虑症状,需进行心理疏导干预。
化学污染物或辐射暴露不属于小儿麻痹症的致病因素。病毒在污水或污染食物中可存活,但环境污染本身不会直接引发疾病。改善卫生条件可阻断传播链,与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有本质区别。
预防小儿麻痹症需按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婴幼儿应完成基础免疫程序。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出现发热、肢体疼痛等前驱症状时及时就医,确诊后需隔离治疗。康复期可配合物理治疗帮助运动功能恢复,定期随访评估神经损伤程度。
上肢骨折术后康复训练可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感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辅助器具使用等方式进行。上肢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因素引起,术后康复有助于恢复肢体功能并预防并发症。
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协助完成肩关节前屈、外展及肘腕关节屈伸动作,避免关节粘连。术后2-3周可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如手指爬墙运动、钟摆运动等。对于肱骨近端骨折,需特别注意避免过早进行旋转训练,待X线显示骨痂形成后再开始。
骨折稳定后采用渐进抗阻训练,初期使用弹力带进行等长收缩,逐步过渡到哑铃抗阻练习。桡骨远端骨折需重点强化前臂旋前旋后肌群,锁骨骨折则侧重斜方肌与三角肌训练。水中运动对减轻负重期关节压力具有独特优势。
针对神经损伤患者进行触觉辨别训练,使用不同质地材料(如棉球、砂纸)刺激皮肤。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患者需配合镜像疗法,通过视觉反馈重建运动感知。夜间使用静态进展性支具可预防关节挛缩。
从模拟抓握水杯、拧毛巾等基础动作开始,逐步增加穿衣、梳头等复合动作难度。尺桡骨骨折患者需特别训练旋钮开启动作,肱骨干骨折患者应避免提重物超过2公斤。适应性改造家居环境可降低二次损伤风险。
根据骨折类型选用不同支具,Colles骨折使用腕关节背伸支具,肘关节骨折采用铰链式可调支具。功能性电刺激仪有助于延缓肌肉萎缩,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促进骨不连部位的愈合。智能康复机器人能提供精准的关节活动度反馈。
康复训练需贯穿骨折愈合全过程,早期以消肿止痛为主,中期侧重功能重建,后期强化运动耐力。训练强度应控制在疼痛评分3分以下,每次训练后冰敷15分钟可减轻炎症反应。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痂生长情况,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受限时需及时调整方案。保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少于1.2g/kg体重,补充维生素D3和钙剂有助于骨愈合。睡眠时使用枕头垫高患肢可减轻晨间水肿。
横纹肌溶解症的鉴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需与心肌梗死、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等疾病区分。横纹肌溶解症通常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尿色加深,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肾损伤。
横纹肌溶解症患者常出现突发性肌肉疼痛、肿胀和无力,疼痛多集中在四肢近端和腰部。尿液可呈茶色或酱油色,提示肌红蛋白尿。部分患者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这些表现需与多发性肌炎的对称性肌无力、心肌梗死的胸痛及心电图改变进行区分。
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5倍以上是重要诊断依据。血肌酐和尿素氮可能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尿常规可见肌红蛋白阳性但无红细胞。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钙血症常见。需与重症肌无力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结果相鉴别。
肌肉MRI可显示受累肌肉水肿和坏死,T2加权像呈高信号。超声检查可见肌肉结构紊乱。这些改变有助于与单纯肌肉拉伤鉴别。对于疑似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
需排查创伤、剧烈运动、药物中毒、感染等诱因。他汀类药物、酒精中毒是常见药理性原因。病毒感染如流感可导致肌炎样表现。遗传性代谢性肌病多有家族史,需通过基因检测鉴别。
重点监测肾功能、电解质和凝血功能。急性肾损伤需要与肾前性氮质血症鉴别,尿钠排泄分数有助区分。高钾血症需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鉴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与脓毒症相关凝血障碍区分。
出现疑似横纹肌溶解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可能导致肌肉损伤的活动,适量补充水分但避免过量。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加重肾损伤的药物。建议尽早就医完善检查,严重病例需住院进行静脉补液和血液净化治疗。恢复期应循序渐进进行肌肉康复训练,定期复查肌酶和肾功能指标。
前列腺炎是否严重需根据具体类型判断,多数情况下属于可治愈的常见疾病,少数可能引发慢性疼痛或并发症。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通常由尿路感染扩散引起,起病急骤但经抗生素治疗可快速缓解。临床表现为发热、尿频尿急、会阴部胀痛,部分患者伴随排尿困难。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阿奇霉素胶囊等。及时治疗可避免进展为前列腺脓肿或败血症,多数患者在1-2周内症状明显改善。
慢性前列腺炎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两类。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占多数,病因涉及盆底肌肉痉挛、神经调节异常或免疫因素。症状包括长期会阴区隐痛、排尿不适、性功能障碍,但通常不会造成器官永久损伤。治疗需结合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缓释胶囊、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配合物理治疗和心理疏导。部分患者可能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但极少危及生命。
日常需避免久坐、饮酒和辛辣刺激饮食,保持规律性生活有助于腺体引流。急性发作期建议卧床休息并增加饮水量,慢性患者可尝试温水坐浴缓解疼痛。若出现血尿、持续高热或排尿完全受阻应立即就医,这些情况可能提示严重并发症。定期复查前列腺液常规和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