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饮食健康 > 营养科学 > 饮食健康
首页上一页34567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过敏性结膜炎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冷敷、使用抗过敏滴眼液、口服抗组胺药物、免疫治疗等方式缓解。过敏性结膜炎通常由花粉、尘螨、动物皮屑、化妆品、药物等过敏原引起,表现为眼痒、红肿、流泪等症状。
过敏性结膜炎患者需远离已知过敏原,如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尘螨浓度。对动物皮屑过敏者应避免接触宠物,化妆品过敏需停用相关产品。外出时可佩戴护目镜减少过敏原接触,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有助于减少症状发作。
用冷藏后的干净毛巾冷敷双眼可缓解眼睑肿胀和瘙痒感。每次冷敷5-10分钟,每日重复2-3次。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充血,降低局部神经敏感度。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冷敷后及时擦干眼部周围水分。
遵医嘱使用奥洛他定滴眼液、氮卓斯汀滴眼液、色甘酸钠滴眼液等抗过敏药物。这类药物能阻断组胺受体,快速缓解眼痒和充血症状。使用前清洁双手,避免瓶口接触眼睛,滴药后闭眼按压内眼角1-2分钟。不同滴眼液需间隔5分钟使用。
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等口服抗组胺药可全身性控制过敏反应。适用于伴有鼻痒、打喷嚏等全身过敏症状者。部分药物可能引起嗜睡,建议夜间服用。儿童患者需选择适合年龄的剂型,如氯雷他定糖浆。
对尘螨等明确过敏原且症状顽固者,可考虑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定期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逐步提高机体耐受性。治疗周期通常持续3-5年,需在专业机构监测下进行。严重哮喘或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此疗法。
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日常应避免揉眼,防止加重炎症。保持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减少复发。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视力下降、眼痛时需及时就诊,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季节性过敏者可提前1-2周开始预防性用药。
神经性贪食症通常可以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控制方式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营养支持、行为干预及家庭支持等。
认知行为治疗是核心干预手段,通过识别和修正患者对体型、体重的错误认知,减少暴食-清除行为的循环。人际心理治疗可改善由人际关系压力诱发的进食行为异常。治疗周期通常需要数月,需由专业心理医师制定个体化方案。
氟西汀胶囊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调节脑内神经递质,减少暴食发作频率。托吡酯片对部分患者有抑制食欲作用。用药需严格遵循精神科医师指导,避免自行调整剂量,需注意药物可能引发嗜睡或胃肠道反应。
注册营养师可制定结构化饮食计划,通过定时定量进食预防饥饿性暴食。重点补充因催吐流失的钾、钙等电解质,推荐香蕉、低脂乳制品等食物。避免严格节食诱发代偿性暴食,逐步建立规律三餐习惯。
记录饮食日记有助于识别暴食触发因素,如情绪波动或特定场景。延迟技术训练可帮助患者在暴食冲动出现时,通过散步、打电话等方式转移注意力。需长期坚持行为训练以建立新的应对模式。
家庭成员需避免对患者体型进行负面评价,共同参与正念饮食训练。建立无批判的沟通环境,协助监测症状复发迹象。对青少年患者尤为重要,家庭治疗可改善亲子互动模式对进食行为的影响。
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应保持每日适度运动如瑜伽或快走,避免过度运动代偿进食。规律监测体重和电解质水平,出现心悸或肌无力需立即就医。长期随访中可逐步培养烹饪兴趣,通过食物日记与医疗团队保持沟通,社会支持团体有助于维持康复效果。避免单独存放大量易暴食食物,用餐时专注进食过程而非热量计算。
中度肝硬化通常不属于晚期,但属于较严重的疾病阶段。肝硬化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中度肝硬化多处于代偿期向失代偿期过渡阶段,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门静脉高压等症状,但尚未达到晚期肝硬化的典型表现如肝性脑病、严重腹水等。肝硬化的进展速度因人而异,主要与病因控制、生活习惯、治疗依从性等因素有关。
中度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伴随皮肤黄染、蜘蛛痣等体征。此时肝脏仍保留部分代偿功能,但肝组织纤维化已较明显,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影像学评估(如超声或弹性成像)明确病情。常见病因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抗病毒、戒酒或代谢干预。若未及时控制,可能进展为失代偿期,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肾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少数患者因个体差异或合并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代谢性肝病),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失代偿期。这类患者往往伴随凝血功能障碍、白蛋白显著降低等实验室指标异常,或短期内出现腹水、黄疸加重等临床表现。需通过肝活检或更精准的肝功能评估(如Child-Pugh评分)进一步分级,部分病例可能需考虑肝移植评估。
中度肝硬化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高脂饮食和肝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甲胎蛋白及肝脏影像学变化。建议在消化内科或肝病专科规范治疗,针对病因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抗病毒)、复方甘草酸苷片(抗炎保肝)等药物。合并门静脉高压者可考虑普萘洛尔片预防出血,同时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出现呕血、意识障碍等急症需立即就医。
胰腺部分切除后通常不能再生,但剩余胰腺组织可通过代偿性增生恢复部分功能。胰腺的再生能力有限,具体恢复程度与切除范围、个体差异等因素相关。
胰腺属于低再生能力器官,其外分泌腺泡细胞和内分泌胰岛细胞再生潜力较弱。临床观察发现,切除50%以下胰腺时,剩余组织可通过细胞肥大、导管细胞转分化等机制部分代偿消化酶和胰岛素分泌功能。术后3-6个月可见胰管扩张、腺泡结构重组等适应性改变,但无法完全恢复原始胰腺体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或胰体尾部切除后,血糖代谢异常发生率约为20-30%,需长期监测。
全胰腺切除或切除超过80%组织时,将导致永久性胰腺功能丧失。此时胰岛细胞不可再生,患者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和胰酶替代治疗。动物实验显示,某些生长因子如EGF、FGF21可能促进导管上皮增殖,但人类临床应用尚未证实有效性。极少数报道发现儿童患者术后存在微量β细胞再生现象,这与发育期细胞可塑性有关,成人中极为罕见。
胰腺术后应定期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粪便弹性蛋白酶水平,建议采用低脂高蛋白饮食,分次少量进食减轻消化负担。避免饮酒和高糖饮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酶肠溶胶囊、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等替代治疗。出现持续腹痛、脂肪泻或血糖波动时需及时复诊评估胰腺功能。
皮肤代谢功能差可通过调整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科学护肤及药物干预等方式调理。皮肤代谢功能差可能与遗传、年龄、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或环境因素有关,表现为皮肤干燥、暗沉、易过敏或伤口愈合缓慢等症状。
增加优质蛋白摄入有助于皮肤修复,如鸡蛋、瘦肉、豆类等食物可提供胶原蛋白合成所需的氨基酸。适量补充维生素C可促进抗氧化,柑橘类水果、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减少糖化终产物对皮肤的损害。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维持皮肤水合作用,必要时可遵医嘱补充复合维生素片剂。
保证23点前入睡有利于皮肤在夜间完成自我修复。睡眠不足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加速胶原蛋白分解。建议午间休息20-30分钟,避免熬夜。长期昼夜颠倒可能加重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表现为角质层含水量下降。可使用加湿器维持卧室湿度在40%-60%。
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能改善微循环,如快走、游泳等低冲击运动。运动后及时清洁汗液避免毛孔堵塞,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瑜伽等伸展运动有助于缓解压力激素对皮肤的负面影响。运动前后需做好防晒措施,避免紫外线叠加伤害。
选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脂膜。干性皮肤可选用霜状洁面产品,油性皮肤建议使用氨基酸类洗面奶。每周1-2次温和去角质,敏感肌应避免物理磨砂产品。防晒应选择SPF30以上广谱防晒霜,每2-3小时补涂一次。
顽固性皮肤代谢障碍可遵医嘱使用维A酸乳膏调节角质代谢,或口服维生素E软胶囊改善氧化应激。合并内分泌疾病需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皮肤科可能开具尿素软膏改善角质层水合作用,严重者可考虑光疗等物理治疗。
调理期间应避免吸烟饮酒,减少咖啡因摄入。每日记录皮肤状态变化,观察对护理措施的反应。接触刺激性化学物质时做好防护,冬季注意防寒保暖。若持续出现红斑、脱屑等异常症状超过两周,建议到皮肤科进行专业评估。建立长期皮肤健康管理计划,定期进行皮肤镜检测。